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儿童青少年 > 什么决定躺平还是内卷?论成就在青少年期的培养与发展

什么决定躺平还是内卷?论成就在青少年期的培养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2-10-14 浏览次数:55次





当社会快速发展,人人行色匆匆、焦虑不安,年轻一代在这种生活方式之下也变得如此过度看重成功和失败,热衷于和他人攀比个人成就。


但是,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反驳说,人们对青少年的成期望太低,青少年缺乏获取成功的动力。


本文摘自《青少年心理学》(第11版)

作者:John W.Santrock      译者:寇彧




01




·成就在青少年期的重要性

青少年阶段是成就发展的关键时期,新的学业和社交压力迫使青少年承担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通常包含了更多的责任。取得成就成为青少年很在意的事情,他们开始意识到:生活的游戏正在真实地演绎着。


他们甚至开始认识到,当前的成功和失败可以预测成年期的成就。随着不同需求的日益强烈,青少年生活的不同领域会产生冲突。


比如,他们的社交兴趣会减少学习时间,在某一个领域内的抱负会影响在其他领域实现其目标,就像学业成就会导致社交排斥一样。

青少年如何有效地适应这些全新的学业和社交压力呢?这将部分地取决于心理、动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事实上,青少年的成就并不只是由其智商水平决定的。一些不太聪明的学生可能会表现出适应性的动机模式,比如说,能够坚持完成任务并且相信自己可以解决问题,这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高成就者。


相反,一些很明的学生却表现出了适应不良的成就模式,他们很容易放弃,对自己的学业能力缺乏信心,这使他们最终成为一个低成就者。




02




·获得成就的过程

内部动机(intrinsicmotivation)要基于内部因素,比如自我决定、好奇心、挑战以及个人努力等。


外部动机(extrinsicmotivation)主要指外部的激励,比如奖励和惩罚。一些青少年之所以会努力学习,是因为内部动力驱使他们在学业上达到高标准(内部动机)。另一些青少年努力学习,是因为他们想要拿高分,或者避免父母的指责(外部动机)。


当前的研究证据强烈支持,营造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班级气氛非常重要。


如果向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使其沉浸在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挑战中,同时得到有识价值的奖励,而不是控制性的奖励。将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外部赞扬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了澄清上述事实,我们首先讨论内部动机的四个类型:

1

自我决定和个人抉择

内部动机的一个观点特别强调自我决定。在该观点看来,青少年期望他们可以出于自身的意愿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为了外在的成功或奖励。


研究者发现,如果为青少年提供不同的选择和承担个人责任的机会,将会提升他们在学业任务中的内部动机和内部兴趣。


教师和家长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承担更多责任,乐于给机会让他们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规划、自己决定如何实现目标以及如何自我监控等。

2

高峰体验和流畅经验

契克森米哈使用流畅经验(flow)这个术语来描述生活中的高峰体验。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人们体验到掌控感,全神贯注于某一活动时就会出现流畅经验。


契克森米哈认为,当个体发现自己所应对的挑战难度适中,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时,才会产生流畅经验。



个体对任务难度水平和自身技能水平的觉知会导致不同的学生知觉到的结果。


当青少年知觉到挑战较难,同时认为自身技能较高的时候,流畅经验最容易出现。当青少年的技能水平较高,但当前任务的知觉到的挑战性水平和技能水平及其行为后果挑战性较低时,他们就会产生厌倦。知觉到的任务挑战性和自身能力水平都较低的时候,则会表现得较为冷漠。而当青少年知觉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驾驭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性任务时,他们就会出现焦虑反应。

3

认知参与和自我责任心

关于内部动机,布鲁门菲尔德(Phyllis Blumenfeld)及其同事(2006)提出了一个不同的变量,它强调创造性学习环境的重要性,创造性的环境应该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创造性环境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努力、更坚持不懈,掌握学习的要义,而不是简单地完成足够的学习任务或及格就行。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想鼓励学生的认知参与意识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就需要将课程相关内容和技能融人到有意义的情景中去,特别是与学生兴趣相吻合的真实场景(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2004)。


4

外部奖励和内部动机

弄清楚外部奖励可以为能力的提升或知识的掌握带来什么是很关键的(Reeve,2006)。如果奖励和能力相关,那么这些奖励可能强化动机和兴趣。如果二者没有关系,那么这些奖励可能不会强化动机,或者在奖励撤消以后可能会降低动机强度。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Schunk,2004):某教师设定了一套奖励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完成的作业越多,他们得到的分数将会越多。这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赢得分数,因为他们知道分数可以转换为某种特权。


不仅如此,分数还可以传递与个人能力有关的信息。也就是说,学生的分数越高,说明他们完成的作业越多,而在积累分数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即体验到了胜任感。


相反,如果分数的高低仅仅反映人们在某项任务上所花费时间的多少,那么完成任务往往会被看做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分数并未传递任何与能力有关的信息,学生很可能会将奖励看做一种控制其行为的手段。


03

·如何培养和促进青少年成就感

四个认知过程可以反映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重要性,这四个过程是:

1

掌控动机

掌控动机和内部动机的联系很紧密。卡罗尔·德韦克和她的同事们发现,青少年在面临挑战或者复杂任务时,一般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掌控取向(masteryorientation)无助取向(helplessorientation)。


掌控取向的青少年关注任务本身而不是自身能力,这对任务有积极作用(表明他们喜欢接受挑战),并形成问题解决取向的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掌控取向的学生常常指导自己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并且会牢记曾经采用过的有效策略。


相反,无助取向的青少年关注个人的不足,经常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归因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并表现出消极情感(包括厌倦和焦虑)。


掌控取向和无助取向的青少年的一般能力没有差异,但是,他们对自身能力有着不同的看法。掌控取向的青少年相信,他们的能力是可以改变和提升的。无助取向的青少年却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

结果取向(performanceorientation)的青少年面临一个特殊问题,缺乏成功的自信心(Stipek,2002)。对于结果取向的青少年而言,最重要的是获取成功,而快乐正是源于成功。对于掌控取向的青少年而言,最重要的是感到自己正在很好地和环境进行互动。掌控取向的青少年也向往成功,但成功对他们而言并不像对结果取向的青少年那般重要,因为他们认为发展自身能力更重要的。


如果他们努力之后失败了,他们便将失败看做自己低能的证据。这促使一些学生去从事特定的活动,这些活动在短期内能够保护自己,以免对自己形成无能的印象,但是从长远来看却阻碍了学习的进步和成绩的提高(Covington,2002)。


为了避免出现低能归因,一些青少年索性不去努力学习,或者去欺骗别人,或者诉诸于一些更为精妙的策略来避免出现自认为“无能”的窘境,比如拖延时间,寻找借口推诿,敷衍了事,甚至制定一些不现实的目标。借助无所作为的策略,他们总能够对自己的失败做出更具选择性的、个人更容易接受的解释。

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活动选择。


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会回避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特别是那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相反,学习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则会踊跃地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相比于前者,他们更有可能在学习上花费精力和时间。


另外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在未来会更自信地去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职业。


3

期望


父母、教师以及其他成人对青少年的成就期望会影响他们的动机,可能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表现。如果父母和教师对他们寄予较高的期望,并且在他们实现这些期望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支持,那么青少年将会从中受益。


父母和教师往往会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而为其设定较低的学习标准(Stipek2002)。事实上,更好的做法是为他们设定具有挑战性的标准,并且对其能力所及范围内的表现寄予最高的期望。如果缺乏挑战性,青少年可能会为自己设定较低的标准。而当他们一旦遇到具有挑战性和高标准的任务时,之前基于低标准而建立起来的脆弱的自信心就很容易被击碎。


学生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期望。如果他们期望获得成功,有可能促进自己去通过努力学习来达到目标。学生的努力程度还取决于他们为当前学习目标所设定的价值。特定文化下的成就取向也会影响学生的期望。

4

目标设定、计划和自我监控

目标设定、计划和自我监控是影响青少年成就的重要方面。如果青少年所设定的目标是明确的、近期可以实现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那么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个人成就将会得到提升。所谓不明确的、模糊的目标是指“我想要成功”之类而相比之下更加具体和明确的目标是“我要在本学期末进入优等生行列”。


青少年既可以设定长期(长远的)目标,也可以设定短期(近期可实现的)目标。鼓励青少年设定一些长期目标是有必要的,比如“我要从高中毕业”或者“我要上大学”但是他们同样需要设定短期目标,并借此逐步实现长期目标。例如,“在下一次的数学测试中得第几”就是一个短期目标,“在星期天下午4点钟之前完成所有的家庭作业”也是短期目标。


此外,对于青少年来说,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也是一种很好的策略。挑战性的目标是自我提升的保证。此类目标可以激发青少年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强烈兴趣,并融人到活动中去。那些容易实现的目标则很少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并为之付出努力。但是,青少年所设定的目标应该与自的能力水平达成最优匹配。如果目标太高,不切实际,就会导致不断的失败,并最终降低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


仅仅设定目标还远远不够。青少年还需要学会通过制订计划来实现他们的目标。优秀的规划者善于有效地管理时间,善于设定优先事项,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管理。研究者发现,高成就的青少年往往都是善于自我管理的学习者。


例如,相对于低成就的学生来说,高成就者对学习的自我监控更多,并且依据目标对所取得的进步进行更多系统性的评价。当父母和教师鼓励这些青少年对其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时,他们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需要积极地、专注地投入学习。



    以上内容来官方微信公众号:晓然心理


cache
Processed in 0.00953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