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情感困扰 > 催产素在亲密行为中的作用

催产素在亲密行为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5-08-29 浏览次数:1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被称为 “爱情荷尔蒙” 的催产素(oxytocin),对于友谊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催产素在亲密行为中的作用

在性行为、分娩、哺乳以及社交互动过程中,大脑释放的催产素有助于产生依恋感、亲密感与信任感。尽管催产素也与攻击性存在关联,但它通常仍被称为 “拥抱荷尔蒙” 或 “快乐荷尔蒙”。人们也被建议通过与朋友和爱人肢体接触、聆听音乐、运动等方式提高催产素水平,从而改善身心健康。

然而,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却对这种 “爱情关联” 提出了质疑。

这项针对草原田鼠(prairie vole)研究显示,尽管在大脑中扮演神经调节因子角色的催产素对于田鼠的长期配偶结合(即 “社会性单偶制”)或育幼行为并非不可或缺,但是,缺少催产素时,田鼠形成这类关系所需的时间会更长。


科学家之所以重点研究草原田鼠,是因为它们与人类相似,会形成稳定且具有选择性的关系。多数研究聚焦于配偶关系,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比里实验室(Beery lab)则对具有选择性的同伴关系(类似人类的友谊)格外感兴趣。这类研究或能为理解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人类精神疾病提供启发 —— 这些疾病会影响人建立或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综合生物学与神经科学副教授安娜莉丝・比里(Annaliese Beery)表示:“草原田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能帮助我们探究友谊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友谊与其他类型关系的异同。” 

比里与综合生物学研究生亚历克西斯・布莱克(Alexis Black,该研究的两位第一作者之一)发现,缺乏催产素受体的草原田鼠,形成同伴关系的时间要比正常田鼠更长。关系亲密的草原田鼠通常会并肩依偎、互相梳理毛发,甚至叠坐在一起。

“催产素在关系形成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关系的选择性方面,似乎尤为重要 —— 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比里指出,“催产素信号传导受损的田鼠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建立关系。而且当我们通过组建新群体来考验这些关系时,它们会立刻与原来的同伴失去联系。”

这些田鼠由合作研究者、共同作者德文南德・马诺利博士(Dr. Devanand Manoli)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实验室通过基因改造获得,它们同样无法从选择性依恋(selective attachments)中获得正常情况下应有的社交奖励 —— 它们不会费力去依偎同伴,对陌生人的回避行为更少,攻击性也更低。她补充道:“换句话说,催产素的关键作用不在于‘田鼠有多合群’,而更多在于‘田鼠与谁社交’,即社交的选择性。” 

研究团队还发现,缺乏催产素受体还会改变大脑中催产素的可利用性及释放调节机制。这一发现得益于他们与博士后研究员小松夏海(Natsumi Komatsu)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教授玛吉塔・兰德里(Markita Landry)的合作,借助新型催产素纳米传感器得以证实。

比里说:“这帮助我们理解了缺乏催产素受体带来的反馈效应,以及大脑中催产素信号传导是如何被改变的。” 

该研究于 8 月 8 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上。

Alexis M. Black, Natsumi Komatsu, Jiaxuan Zhao, Scarlet R. Taskey, Nicole S. Serrano, Ruchira Sharma, Devanand S. Manoli, Markita P. Landry, Annaliese K. Beery. Oxytocin receptors mediate social selectivity in prairie vole peer relationships. Current Biology, 2025; DOI: 10.1016/j.cub.2025.07.042


群居田鼠为我们揭示的人类社交密码

长期以来,比里一直对啮齿动物的社交关系感兴趣,并且重点关注这类动物中同伴关系或友谊。尽管田鼠是她的主要研究对象,但她认为,研究多个物种的相似行为是区分 “物种特有行为” 与 “跨物种通用行为” 的关键。

为补充实验室研究,她开展了野外研究,对比南美洲啮齿动物与北美洲贝尔丁地松鼠(Belding's ground squirrels)这两个类群内部及类群间的社交行为,以及大脑中催产素受体的分布情况——这两类动物有的群居,有的则不群居。她最近还开始对多个田鼠物种(全球约有 50 种)进行野外测试,以比较它们的社交行为。

她推测,在田鼠等啮齿动物乃至其他哺乳动物中,同伴关系的形成可能早于单偶制关系的进化。“多数啮齿动物更倾向于与陌生个体互动,但事实证明,在我们早期试验中测试过的大多数田鼠物种,都会形成同伴偏好——我们将这种具有选择性的关系称为选择性友谊(selective relationships)。因此,田鼠群体中似乎普遍存在建立亲密关系的倾向。” 

比里说,“但这些物种中,只有少数同时实行单偶制。未来某天,我希望能解答这些问题:「选择性同伴关系是否先于单偶制出现?这是否是该属(田鼠属)中多次进化出单偶制的原因?」我认为这种「熟悉性偏好倾向」有着深厚的进化根源。”

2023 年,马诺利主导了一项挑战 “催产素与性、育幼关联” 的研究,比里是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啊、研究发现,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草原田鼠(体内不再有催产素细胞受体的个体,也是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实验田鼠),不再对催产素产生反应,但仍会表现出与正常田鼠相同的单偶制交配、依恋及育幼行为。

不过,尽管催产素并非最终形成亲密关系的必需品,但该团队2024年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这些催产素受体缺陷型(或称 “基因敲除型”)草原田鼠,与潜在配偶建立关系的时间约为正常田鼠的两倍。为探究 “缺乏催产素受体” 对田鼠友谊(而非配偶关系)的影响,比里与布莱克开展了三组实验。

在第一组实验中,他们测试了田鼠形成同伴偏好所需的时间:正常田鼠只需约24小时的近距离接触,就能形成 “选择同伴而非陌生人” 的关系;而催产素受体缺陷型田鼠在相同时间内并未表现出这种偏好,它们需要长达一周的时间才能建立同伴偏好。

“野生型田鼠在共同居住一天内,就能形成极强的同伴偏好;但基因敲除型田鼠在24小时后,完全没有表现出关系建立的迹象。一周后,它们大多能建立关系,且长期同伴之间的状态与正常田鼠并无差异。” 比里表示,“我们从这项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催产素并非建立关系的必要条件,但在关系形成的早期阶段,它对于推动关系快速、高效建立至关重要。”

在第二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长期配对的田鼠置于类似 “派对” 的混合群体环境中:一个有其他田鼠活动、且通过管道连接多个 “房间” 的围栏。在这种环境下,正常田鼠会先与熟悉的同伴待在一起,之后才逐渐开始与陌生田鼠社交。

“它们可以各自分开,也可以聚集在一起,或以任何自己喜欢的组合相处。” 比里解释道,“野生型田鼠能记住自己认识的同伴——这就像我和朋友去参加派对,一开始会待在朋友身边,之后才可能去和其他人交流。而缺乏催产素受体的田鼠则会直接融入群体,仿佛它们在群体中根本没有同伴一样。”

第三组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 “让田鼠按压杠杆以接触同伴/配偶或陌生人” 的方式,测试了田鼠同伴关系与配偶关系的稳固程度。

“无论是同伴关系还是配偶关系,野生型雌性田鼠为接触同伴/配偶而按压杠杆的次数,通常都多于为接触陌生人的按压次数。催产素受体缺陷型田鼠在配偶关系中,也会更多地按压杠杆以接触配偶,但在同伴关系中却不会这样做。” 比里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因为我们认为配偶关系比同伴关系更具奖励性,或者至少更依赖于奖励信号通路。”

因此,催产素信号传导的缺失,不仅会延迟关系的形成,还会导致长期同伴关系出现缺陷。另一方面,缺乏催产素受体的田鼠对陌生人的攻击性更低,回避行为也更少。

“你能看到催产素信号传导在「选择性」的正反两方面都有影响。” 比里说,“在亲社会层面,它参与「渴望与熟悉的同伴待在一起」的过程;在反社会层面,它帮助「排斥陌生个体」。我们在其他针对草原田鼠的研究中,也观察到催产素对「亲近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双重影响,这与人类研究中「催产素在群体内外互动中发挥作用」的结论相呼应。”


三组实验对比表

实验类别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野生型田鼠(正常,有催产素受体)表现

催产素受体缺陷型田鼠表现

核心结论

同伴偏好形成实验

测试田鼠建立 “选择同伴而非陌生人” 偏好所需的时间

观察田鼠在近距离接触后,对熟悉同伴与陌生田鼠的选择倾向,记录偏好形成时长

仅需约24小时的近距离接触,即可形成极强的同伴偏好,明确选择同伴而非陌生人

24小时内无任何偏好迹象,需长达一周才能建立同伴偏好

催产素非建立关系的必要条件,但对关系早期 “快速、高效形成” 至关重要

混合群体社交实验

验证长期配对田鼠在复杂社交环境中,对熟悉同伴的维系能力

将长期配对的田鼠置于 “多房间 + 管道连接” 的混合群体围栏(类似 “派对环境”),观察其社交选择

初期会与熟悉同伴待在一起,之后才逐渐与陌生田鼠社交(类似人类 “先黏朋友、再社交” 的行为),能清晰记住并维系原有同伴关系

直接融入群体,完全不与原有同伴保持关联,仿佛 “群体中无熟悉同伴”,无法追踪原有同伴

催产素信号缺失会破坏长期同伴关系的稳定性,导致田鼠失去对 “熟悉同伴” 的选择性

关系稳固度测试实验

对比同伴关系与配偶关系的稳固程度,量化田鼠对关系的 “投入意愿”

让田鼠通过按压杠杆获取接触 “同伴 / 配偶” 或 “陌生人” 的机会,统计按压次数差异

无论同伴关系还是配偶关系,为接触同伴 / 配偶的按压次数均显著多于接触陌生人的次数

仅在配偶关系中,为接触配偶的按压次数更多;在同伴关系中,对 “同伴” 与 “陌生人” 的按压次数无差异

催产素对同伴关系的 “奖励感知” 至关重要,其缺失会削弱同伴关系的稳固度,但对(奖励通路更依赖的)配偶关系影响较小


催产素纳米传感器

研究人员使用了兰德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验室研发的新型催产素传感器,以确定 “缺乏催产素受体” 是否会导致催产素释放量的增减。如果这些田鼠的催产素释放量增加,那么它可能会与另一种神经肽的受体结合(该神经肽也参与社交关系的形成),从而弥补催产素受体缺失带来的影响。

兰德里是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学系、神经科学系以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的副教授,也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她研发的传感器以碳纳米管为基础,结合了特定的单链 DNA 序列——这些序列经筛选后,能与催产素分子结合并发出荧光。小松与兰德里发现,这些田鼠的大脑中并没有催产素过量的情况;事实上,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跨物种中负责社交奖励的关键脑区),催产素的释放量更低,且释放位点也更少。

cache
Processed in 0.00878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