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比昂的冲突理论

心理学家及流派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4584678

比昂的冲突理论

发布时间:2025-08-20 浏览次数:14次

比昂(1955)将冲突理论进一步延伸到心理功能领域。在其早期研究中,比昂(1957)基于生本能与死亡本能,提出心智健康部分与精神病性部分之间存在固有的冲突。

精神的精神病性部分拒绝认识现实——既包括外在现实,更重要的是,也包括内在现实。克莱因认为精神通过“分裂”机制应对冲突,而比昂(1959)则提出了一种更原始、更具破坏性的机制,他称之为“对链接的攻击”。攻击两个客体之间或精神两个部分之间的链接,是一种精神病性的冲突应对方式,其本质是消除任何使两个独立客体产生联系的关联。  比昂的理论建立在他对原始冲突的理解之上。正如他所阐述的:“问题在于解决自恋与社会性之间的冲突”(Bion, 1962a, p. 118),这一观点是对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恋性客体关系与健康客体选择之间的张力”,以及克莱因提出的“偏执-分裂心位与抑郁心位之间的差异”的重新诠释。“对链接的攻击”隐含的潜在冲突是融合与分离之间的冲突。这一观点促使比昂(1963)对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在比昂看来,俄狄浦斯情结并非主要体现为性冲动与攻击性之间的冲突(例如拉伊俄斯与俄狄浦斯之间的冲突),而是体现为探寻真相与忽视真相之间的冲突——即盲眼先知忒瑞西阿斯(知晓真相者)与俄狄浦斯之间的冲突。  

比昂在其著作《从经验中学习》(1962b)和《精神分析的元素》(1963)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冲突。他提出,人可以与客体建立三种链接:L(爱)、H(恨)和K(知)链接。其中,L和H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传统维度,而K则是比昂独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比昂构建了反链接(anti-links)的世界,其核心是K与-K之间的心理功能冲突:一边是建立链接、渴望认知的欲望,另一边是攻击链接、拒绝认知的欲望,这两种欲望分别对应生命本能与死亡本能。

比昂通过将本能冲突转化为K与负K之间的类似心理冲突,对弗洛伊德和克莱因的理论进行了补充。这一点在比昂1955年的论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语言》中可见一斑,他将弗洛伊德的阉割情结——即对失去生殖器的恐惧——重新诠释为同样会发生在自我层面的现象。从《从经验中学习》和《精神分析的元素》的视角来看,与思考相关的自我心智功能的“阉割”,正是由负K导致的。  

随着比昂思想的发展,K与-K之间的冲突扩展到了更广泛的“真相与谎言”的范畴。这一点又与比昂的“经验”概念(Bion, 1959, 1962b)相联系。经验成为检验真相的熔炉,而这取决于个体拥有、投入并承受自身经验的能力。对比昂而言,理性并非真相,经验才是——这里的经验指的是个体的情绪体验。比昂的早期研究侧重于培养“思考自身情绪体验”的能力,而后期研究则关注能够拥有(to have)情感体验”的状态,或者说,矛盾地讲,是“能够体验自身的体验”。

比昂(1965, 1970)用“O”这一概念来区分这种状态与K:K代表对自身经验的“认知”,而O则象征着我们存在的最深层维度——它永远无法被意识完全理解,但可以被体验。O代表未知,因此,冲突存在于K与O之间——即“存在”与“认知”之间(Taylor, 2011; Tabakin, 2015)。比昂后期思想中的冲突,关乎已知与未知、确定与不确定。  

比昂认为,要实现其“涌现 fulfillment”的临床美学理念,分析师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分析姿态。弗洛伊德(1912)提出了“均匀悬浮注意”的技术理念,主张客观接纳患者呈现的任何材料;比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分析师应培养一种“新鲜的心智状态”,一种对“遐想”开放的状态。这需要暂时搁置与记忆和欲望相关的“认知”元素,从而达到诗人济慈所定义的“消极能力”状态,即“一个人能够处于不确定、神秘、怀疑之中,而不急于求索事实与理性”(Bion, 1970, p. 125)。从这个角度来看,比昂的理论可以被视为朝着一种辩证的解决方案(用黑格尔的术语来说是扬弃(sublation)发展(Rosen, 2014, pp. 138-9),即个体形成一种能够容忍偏执-分裂心位(PS)与抑郁心位(D)之间相互作用的心智状态,比昂将其表示为 PS↔D。

因此,比昂后期的理论并未抛弃“冲突”这一前提,转而支持“涌现”;相反,他将“涌现”置于与“冲突”的辩证关系之中。

cache
Processed in 0.013440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