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病理与正常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4-17 浏览次数:8次
心理病理与正常发展的关系
发展阶段 | 婴儿期(0~12个月) | 幼儿期(1~2.5岁) | 学龄前期(2.5~6岁) | 童年中期(6~11岁) | 青少年早期(11~13岁) | 青少年期(13~17岁) | 青少年晚期至成年早期(17~20岁) |
---|---|---|---|---|---|---|---|
阶段突出问题 | 生物调节,安全依恋 | 情感调节,自主性自我 | 自我调节,家庭外人际关系形成 | 学业和社会环境的掌控 | 个体化、认同、性 | 从家庭独立、亲密关系形成 | 工作、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一生浪漫依恋的形成 |
性心理发展(弗洛伊德) | 口欲期 | 肛欲期 | 性器期—俄狄浦斯 | 潜伏期 | 生殖期 | ||
自我发展(埃里克森) | 信任对不信任 | 自主对羞怯和怀疑 | 主动对内疚 | 勤奋对自卑 |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亲密对孤独 | |
分离个体化(马勒) | 正常自我中心主义—共生 | 分化—练习 | 和解—在通往客体恒常性的路上 | ||||
认知发展(皮亚杰) | 感知运算 | 前运算 | 具体运算 | 形式运算开始 | 元认知和抽象化持续发展 | ||
依恋 | 偏好性激发—分离反应 | 看护者是安全基地 | 目标导向合作关系 | 自我和他人的内在工作模式指导关系 | 亲密对独立间冲突的再出现 | 新依恋的形成开启了重新加工旧有依恋的机会 | |
自我—发展 | 自我作为中介 | 自我一致性出现 | 行为自我:通过能力和行动定义“全或无” | 心理自我:稳定的内在表现 | 抽象的、未来取向的自我 | 自我的稳定性增加,整体性增加,自我反思 | |
情绪发展 | 情绪由当下体验驱动;不稳定、原始和强烈 | 情绪语言扩展,表现增强(脾气爆发、恐惧) | 情绪被认为是外部事件导致的;情绪调节增强 | 情绪更稳定,情绪模式出现,内在产生情绪的能力 | 不稳定的情绪,消极情绪 | 稳定的情绪调节,全部情绪能力和防御情绪能力 | |
道德发展 | 前习俗水平:绝对的、严格的、刻板的 | 习俗水平:规则约束,对与错 | 观点采择:考虑相互性 | 后习俗水平:自我确定道德原则 | |||
性与性别 | 性别认同、对自己的身体好奇 | 性别固定;模式化兴趣;对他人身体好奇 | 性别分离游戏,理解生殖器和生殖之间的关系 | 性别角色灵活性增加;对成年人性别知识,合并一些错误信息 | 性别模式化行为再出现,性实验、性偏好的意识 | 稳定的性别角色遵循:对性偏好和亲密伴侣的承诺 | |
同伴关系 | 集中于和看护者的关系,自我中心 | 认识他人的情绪,同理心 | 同伴交互增加,社会比较;合作游戏 | 持续的友谊,和家庭外成年人的关系,社会观念保持平衡 | 和同伴团体取向的关系重要性增加,社会问题解决 | 同伴重要性超过家庭 | 稳定、深入、有意义的友谊和浪漫关系 |
家庭关系 | 依赖父母确定事件的意识和提供安全保障 | 父母必须忍受在依赖和独立之间的问题 | 在公共领域看待家庭功能 | 家庭边界必须更为灵活以允许青少年独立 | 关系重排以允许青少年以青年的身份行事 | ||
心理病理问题的出现 | 孤独症 | 反应性依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分离焦虑障碍,对立对抗,遗尿/大便失禁 | 品行障碍,社交/学校恐惧,学习障碍,焦虑障碍 | 物质滥用抑郁双相障碍,性别认同障碍 | 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 | 人格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