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心理文章 >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

心理知识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4584678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1-10-13 浏览次数:83次



摘要:心理创伤一般指由天灾人祸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可导致心理创伤的发生。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弗洛伊德不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强调创伤性记忆,他对创伤概念的理解来源于严格的线性、时序性的模型。荣格发展了一个从心理分离到形成不同情结的多元模型。荣格最初认为人格是分离的,后来他发现心理创伤是有情结的,它只是许多心理情结中的一种,而情结不仅有分离性,它也有聚合性。弗洛伊德强调人格是纵向分离,而荣格则强调人格是横向分离,横向分离形成情结。

关键词:心理创伤;创伤性事件;情结

心理创伤是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分析治疗所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和症状之一。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创伤对心理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系统地对创伤进行实验研究只是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20世纪初,《心理障碍的诊断和统计年鉴》(DSM-III,美国心理治疗协会,1980)第三版的出版确认了心理创伤为一个正式的研究课题 。[1]

创伤一般指由外界因素造成的身体或心理的损害。创伤一词(trauma)最初来源于希腊语中“损伤”,其原来的意思为“伤”。既可指由某种直接的外部力量造成的身体损伤,也可指由某种强烈的情绪伤害所造成的心理损伤;通常,人们将这种外部力量称之为“生活事件”。现代研究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与这些生活事件有关。“创伤与恢复”的作者朱迪斯·赫尔曼认为,“创伤性事件是非常事件,但并非是因为它们很少发生,而是因为它们破坏了普通人对生活的适应。而生活事件并非都可以成为创伤性事件。” [2]

心理创伤就是由和这些生活事件有关的天灾人祸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特别是危及生命的事件可导致创伤心理的发生。目前,创伤心理的研究主要关注看似并未危及生命,实际上为慢性的负性情感积累,最终导致情感、行为、躯体及认知慢性、部分或全面障碍的疾病,它可以在创伤后数天、数月或数年后发生,本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第三类创伤,人际间创伤,如童年期遭受的虐待、性侵犯、强奸、暴力、殴打、抢劫等。

心理创伤可以影响整个人,包括身体、智力、情绪和行为的改变,如早期的受虐经历能够影响甚至阻碍一个人发展稳定的自我感觉。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对创伤作出反应,这取决于创伤的细节,以及当事人独特的自我和经历。

一、创伤性事件与心理创伤的形成

创伤性事件是指那些严重威胁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引起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的、引起灾难性反应的事件其共同特点是使个体感觉到强烈的恐惧、无助、失控和毁灭的威胁。

创伤性事件一般分为三类:一类为自然灾难:如地震,特别是去年发生在我国四川的“5·12”汶川地震、洪水、飓风、森林火灾、火山爆发、雪崩、山体滑坡等;第二类为意外灾难:如火车、地铁、汽车的运输灾难;空难;海难以及环境灾难,如核灾难;第三类人为灾难(暴力、犯罪和恐怖主义引起的);家暴,抢劫,枪击,爆炸,强奸,被拐卖,性侵犯、性虐待,拷打或关禁闭,人质劫持,战争(如战俘心理创伤),恐怖活动。此外其它重要的生活事件,如重要丧失(失业、离婚、死亡等);不公正待遇(文革被打成右派);医疗事故;经历他人死亡过程等都可以导致心理创伤的形成。

并不是所有创伤事件都会形成个体的心理创伤,一般构成创伤的条件:第一,事件本身的性质。包括现实的或害怕的死亡,以及严重的身体或情绪的损害;第二,事件对于受害者的意义。有些体验对任何人都可能是创伤性的,如被侮辱,而有些事件则因人而异,这主要看它对当事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二、心理创伤的外部表现

心理创伤常见的外在反应包括:1.生理层面: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呼吸急促、晕眩、胃痛与腹泻、头痛、虚弱感、麻木感、手脚感到刺痛或沉重、过度的惊吓反射动作、疲惫感、食欲改变;2.认知层面:注意力差或记忆力有问题,理解困难、思考缓慢,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对环境的警觉性增强(过度警觉),与自我失去联系(分离),闪回,恶梦;3.情绪层面:焦虑与恐惧,没有安全感,无助感,感受到孤立、冷漠或疏远,悲伤、哀悼、忧郁、心情低落,内疚,愤怒、易怒,过度亢奋的,不休息的,情感否认、麻木感,什么事情都不喜欢,失去信心、自尊;4.行为层面:退缩或远离他人,容易惊吓、回避,敌对或好攻击,沟通困难,不管是口语上或书写上,愤怒感,经常与别人争论,饮酒、抽烟或服药的量过量,进食习惯改变,一部分受害者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消化其创伤(约占70%),另外一部分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心理障碍(约占30%):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如疼痛等)、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应激事件。

三、弗洛伊德的诱导理论

弗洛伊德对创伤的理解包含三个成分,分别为童年早期经历的事件的记忆,青春期后经历的事件的记忆及后期经历事件触发的对早年事件的记忆。弗洛伊德不关注创伤事件本身,而是强调创伤性记忆,他对创伤概念的理解来源于严格的线性、时序性的模型,在现在看来有一定偏颇 。 [3]

弗洛伊德早期的研究工作中,诸如阿基里斯简的个案报告表明,通过催眠诱导出“the second(第二性)”,由“daimon(恶魔)”控制意识的一种改变状态,能够获得治愈的结果。但是这些治愈的动力机制没有被理解。通常,人们认为精神病人的双重自我来自一些大脑遗传性“损害”或者病人的一些精神病理的虚弱。因此不激起能够治愈病人的恶魔,治疗是没用的。

弗洛伊德认为歇息里底症状是童年期性虐待创伤所导致的后果。当弗洛伊德应用Charcot的催眠技术治疗他的歇斯底里病人时,开始从细节上引导出他们的故事,他开始发现创伤的第一个心理分析理论,更重要的是,发现心理现实性的本质。弗洛伊德发现在他病人的歇斯底里症状的背后,潜藏着一些处于“被扼杀”状态的痛苦情感,这种情感与一种从由意识中被切断的记忆相关。这种被扼杀了的情感记忆变成弗洛伊德所称的“第二心理群”(second psychical group)的核(Freud,1894) [4] 或者“观念的下意识情结”(sub—conscious complex of ideas)(Freud,1893) 。一旦这个核被形成“在一个创伤时刻”(at a traumaticmoment)(Freud,1894)[4]。如果相似类型的印象发生,它就确立了一个后来创伤重复发生的缺陷点。因此治疗通常是不成功的,除非最初的一刻还有与那刻有联系的情感一同被通达。用现在语言说是,“歇斯底里者忍受的主要是往事回忆”(Freud,1893) 。[5]

“对什么往事的回忆?”什么是创伤一刻和“被扼杀的情感”。弗洛伊德毫无疑问把这一刻考虑为创伤。“在我所有分析的个案中,”他说,“来访者的性生活导致令人痛苦的情感”(Freud,1894) I5 。1896年,弗洛伊德提出更明确的论述“我因此提出在每个歇斯底里个案后面的主题,都是有过一次或者多次未成熟期的性经历…我相信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神经病理学的尼罗河之源似的发现” 。[6]

弗洛伊德提出创伤导致了心灵的伤害(自我的分裂),并把“第二心理群”看成抵抗治疗的来源。

弗洛伊德早期的探究很快遇到各种阻碍。首先,很多创伤性病人拒绝被实施催眠,并用各种其他的方式抵制分析师为获得他们创伤资料所做的努力。第二,弗洛伊德发现他的一些病人治疗中被发泄的是创伤性虐待的幻想,而非实际的创伤性诱惑。在他1898年写给Fliess的信中(Freud,1954),弗洛伊德抱怨,“最初我定义[神经症的]病因太过狭窄;这其中所具有的幻想远远大过我最初的想象” 。[7]

这并不代表对诱导理论的“丢弃”,如同Masson(1984)年[8]在他的各种论文中所坚称的那样。相反,它表达了弗洛伊德不断增加的对客观创伤本身,如果没有更深层精神的参与,是否会导致神经症的一种怀疑,尤其是,如果没有无意识幻想,以及无意识焦虑相关水平的参与。弗洛伊德这里探求的是心理因素而非创伤本身导致心理分裂这个事实,是创伤所含的恐惧意义导致个体最后形成分离。弗洛伊德推断,可能在各种无意识幻想中都存在——一种原子核或者隐藏所有神经症的“情结” J24 (Kerr,1993)。

弗洛伊德在他的小汉斯的个案中提供了最清楚的证据。他发现在这个小病人性外在的情感上,他嫉妒母亲而愤怒地把父亲作为“对手”——俄狄浦斯的神话中表达的主题,俄狄浦斯被弗洛伊德作为一种普遍的创伤类型。根据这个神话,父亲的对小男孩玩弄阴茎的责骂没有构成创伤;更确切地说,这种责骂意味着一种阉割威胁,这反过来意味着创造出一种创伤性焦虑。正是基于无意识幻想的焦虑分裂了心灵。因此,重点在于精神的现实性。外在创伤性的事件本身不再被看作致病源——而是它的内在表征,情感,或者扩大的意义被作为精神病症的来源。

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发展了对创伤的理解,Bion发展了Klein的观点 ,其对创伤的三个基本假设更强调偏执一精神分裂状态与抑郁状态的交互作用,而Hopper又发展了Bion 的观点[11],指出个体为了防御植根于创伤性体验的毁灭性焦虑和与之相联系的无助感和羞耻,发展出嫉妒,并表现为在分裂破碎和融合混乱的两极之间来回摇摆。

四、荣格的情结理论和创伤

荣格完全赞同弗洛伊德所做的努力,包括在讨论创伤时的意义维度,无意识幻想,和无意识焦虑。无意识的意义对荣格非常重要的。即使是在荣格与弗洛伊德关系最后决裂的1912年,荣格仍然坚称这种一致性,他在Fordham大学的演讲¨中说:

有许多,许多……在儿童期或成人后经历创伤的人并没有变成神经症…(反之其他的也如此)。这个发现,某种程度开始会令人迷惑,儿童期性创伤在病源学上似乎没有意义了,现在似乎与现实中是否曾真的发生过创伤没什么关系了。经验告诉我们幻想恰恰是如真实创伤一样的一种创伤性的结果。(荣格,1912a:216—217)

在当代心理分析的历史中,无论弗洛伊德还是荣格都强调:潜在的无意识幻想的创伤性作用——反对更流行的“脑损害”理论。两个人都去观察他们的病人对创伤性事件的记忆,他们如何与无意识幻想交流,病人很难区分现实和幻想,这使得创伤变得更具伤害性。他们都同意这些幻想和外在创伤产生的结果是一致的,外在创伤结束后,内在创伤却走得更远(弗洛伊德后来称为“重复性冲动”)。他们两个人都认为,外在创伤本身(通常)并不能解释它所激发的对心灵的深刻影响,要使这种影响能被理解就必须加入幻想的元素。但什么是幻想呢?在这个问题上弗洛伊德和荣格都没有达成一致,大约80年后,我们对此的理解依然有些凌乱,但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幻想是分离的一部分。

荣格在1907年和弗洛伊德相遇前,基于“被扼杀的情感”[13],曾探究过他自己关于弗洛伊德的“第二心理群”观点。荣格的方法是词语联想测验,通过对刺激词系列的自由联想测试,他研究了内在因素导致正常自我功能的混乱。荣格发现被试的正常的自由联想通常受到各种情感因素的阻滞——“情绪化的情结”。当荣格进一步把这些词集合到一起,他们显露出一个共同的主题,但这个主题绝不是通常意义的性欲。实际上,被试对指向性情结的所有词语都有延迟性的反应,不过这里还有很多其他它的情结,包括自卑情结、能量情结、父母亲情结,或者对某个特定的内疚行为的情结。

他不再像弗洛伊德一样对发现创伤性神经症后的“普遍的”核心情结感兴趣,而是继续对分离状态“被扼杀情感”进行探究,以及对许多相似创伤经验的不同个体的故事和幻想进行研究。荣格后来的利比多理论是多元的,并不只是指本能的俄狄浦斯情结。在荣格方法论中,他确信性是通过无意识幻想解决自我发展问题(创伤)的途径之一。

从这些发现中,荣格发展了一个从心理分离到许多不同情结的多元模型,每个情结都包含一个核心的主题或意象性原型,这些原型意象定义了无意识更深的层面,它们具有“超自然”特征。荣格最初认为人格是分离的,后来他发现心理是有情结的,而情结不仅有分离性,它也有聚合性。或者说弗洛伊德强调的是人格的纵向分离,而荣格则强调人格是横向分离形成的情结。

荣格认为,对创伤经历的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从受伤的场景中退缩,如果退缩是不可能的,那么自我的一部分就必然退缩。因此人格的很多部分若整合进自我必须分离。分离是抵制潜在的心理损害通常采用的心理防御方式,荣格在他的词语联想实验中做了详细阐述(荣格,1904)¨ 。分离是个体因为适应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通过分离,个体把不能忍受的经历分配到身心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身心的“无意识”方面。这意味着意识的诸多元素如知觉、感觉、意象不能被整合,经历本身就变成非连续性体。这样,牺牲了的内心世界以某种意象形式聚集为一种“情结”。

五、小结

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心理创伤的理解的共同地方是,他们都强调内在心理创伤的影响大于外在创伤,他们都强调无意识幻想在处理创伤时具有积极和消极作用,弗洛伊德更多的是强调本能,即创伤是由于被压抑的性所导致,荣格的理解则更为宽泛,他研究各种创伤所形成的情结,荣格对创伤的理解上荣格更深远。

不论何种理解,创伤最后都导致个体采用分离的方式去压抑或遗忘创伤本身带来的痛苦。对于曾经历过难以忍受的痛苦创伤的个体本身,分离的心理防御允许外在的生活继续前进,但却以牺牲内在世界为代价。外在的创伤虽然结束了,它的影响似乎也被个体“遗忘”了,但创伤所导致的个体心理后遗症却继续存在并对内在世界不断产生影响。由此产生的各种躯体症状和心理疾一96 一病,使得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心理创伤及分离的认知机制和治疗模型,如创伤性分离的研究者们,围绕着创伤性分离的有关注意和记忆的认知性问题[15],提出了人格结构性分离理论,背叛创伤性理论,回避编码假说等,和对威胁性信息回避有关的警戒回避假说临床研究提出了各种心理创伤治疗模型,如心理分析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治疗模型,各类艺术治疗,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和舞蹈治疗,阅读治疗理论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模型。

参考文献:[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

[2]Herman,J.I Schatzow,E.Recovery and verificationof memories of childhood sexual trauma.PsychoanalyticPsychology,1987(4).

[3]杨蕴萍,王倩.创伤:精神分析进展[c].全国首届心理创伤治疗和危机干预学术研讨会,2005,10.

[4]Freud,S.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se.Standard E—dition Ⅲ .1894.

[5]Freud,S.On the Psychical Mechanism of HystericalPhenomena: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 Standard Edi—tion Ⅲ .1893.

[6]Freud,S.The Aetiology of Hysteria.Standard Editionm ,1896.

[7]Freud,S.The Origins of Psychoanalysis:Letters to Wil—helm Fliess. Trans. Mosbacher and Strachey, NewYork:Basic Books,1950.

[8]Masson,J.M.The Assault on Truth:Freud’s Suppres·sion of the Seduction Theory.New York:Farrar,Strausand Giroux,1984.

[9]Kerr,J.A Most Dangerous Method:The Story of Jung,Freud,and Sabina Speilrein. New York: Alfred A.Knopf,1993.

[10]Bion,W.R.A Theory of Thinking.International Jonr—nal of Psycho—analysis,1962(43).

[11]Michael,H.Ebert.现代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英文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2]Jung,C.G.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CollectedW orks 4,1912.

[13]Jung,C.G.The Psychology of Dementia Praecox,Col—leeted Works 2,1907.Howard H.Goldman主编.精神病学概要:英文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14]Jung,C.G.Studies in World Association,CollectedWorks 2,1904.

[15]赵冬梅,申荷永,刘志雅.创伤性分离症状及其认知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

作者: 赵冬梅 
来源: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文转自心理学空间,仅用于分享交流,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如原作者不愿在本平台发布,请联系我们删除

cache
Processed in 0.010125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