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心理困扰 > 我们为何会追求空洞的快乐?

我们为何会追求空洞的快乐?

发布时间:2021-05-28 浏览次数:101次

一旦我们迫于内心的焦虑竭力追寻某些东西,我们就会做更多的事情。于是,我们有了两重压力——内心的焦虑和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当这两个压力将快乐压得翻不了身之后,留给我们的,就是空洞和乏力。

 

什么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这是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

 

冥想、旅游、整理家居空间这些方式,都是通过净化杂乱无章的生活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净化本身是一个隐喻,净化象征着清理内心的杂乱无序与荒芜。

 

然而,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压力,自尊蒙羞之后,就会错失自然发生的喜悦之情,与快乐擦肩而过,陷入越来越大的压力之中——越担心错过、越想要做更多。

 

我们不断做的、思考的、体验的事物大多来自我们权能之外的事情——财产、名誉、职位。而那些来自我们本性中不受任何阻碍和束缚的自由与内在的权责被上述权能之外的事情(财产、名誉、职位)蒙蔽之后,本真的看法、行为驱力、原初的意愿、回避的本能就都被套上了枷锁,让我们精疲力竭、不知所措。

 

这种来自权责之外的,以及被外部事情蒙蔽的内在压力让快乐变得空洞而又机械。

 

当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我们权责之外的事件之后。整个社会都会被改变——有毒的资产信贷、蹭流量营销、内心的流浪追踪着大师。所有这些浮躁体现着这样的诉求——“我如何才能走出空洞的快乐?”。

 

然而,现实的答案却是——我们在囤积空洞的快乐,而不是清理内心杂乱——这些权宜之计,都是对我们过度紧张、过度劳累和不知所措的感觉的被迫反应。

 

他们说,生活压力太大,于是,他们用超然的分离加以应对,其结果是生活变得毫无意义,快乐不可持续。

 

他们说,他们不想以如此之快的节奏生活下去,但同时,他们不能停止——他们不能说“不”。

 

是什么让他们无法说“不”?其中的核心信念又是什么?

 

当人们在讲述自己承担的、无法拒绝的额外责任时,通常都有一种潜在的恐惧,那就是——别人的眼光,别人的态度。

 

担心别人的看法,是一种恐惧,而在这个恐惧的底层,是认为自己不够好。

 

这种自我挑剔强迫行为的核心就是自我怀疑,并以此构成一种不稳定的解决方案。

 

他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使自己感觉更好,进而在目标的实现中对自我怀疑做了肯定。 而这种无意识的过程,又被双重的压力锁入深渊。

 

他们会挣扎,并将自己关在卧室。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们说:“我感到自己逐渐在下沉,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核心的信念,就是自己不够好,这种感觉告诉我,你是无法改变的,失败和无能是你的本质。”

 

这些核心信念并非凭空而生,其根源往往埋在我们的过去。在咨询室中,我经常遇到那些在童年经历过困难的成年人,他们在很早以前或被家庭、班级、团体排斥;或经历过创伤;或经历了他们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他们曾经害怕,因此至今也害怕被抛弃、害怕被拒绝。所以他们会让自己忙碌,努力证明自己。

 

和他们接触久了,你会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空洞、无趣源自于他们不被爱过,或者,仅有的爱无法填补内心的空洞。 因此,他们会一直要求他人肯定自己、赞美自己,或让他人满意。他们追求权能之外的财产、名誉和职位,这些本身也是一个隐喻,即,那不爱。

 

有位来访说,自己无法说“不”的情况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他有做不完的工作,并且愿意随时帮助同事。他说,

 

“生活持续弥漫着的不安和恐慌。每次电话响起,我都会想:‘天哪,那是谁,我做了什么不好的事?’”。

 

内在的自我批评,不断的让对失望的自己旋入更深的失望。

 

最终,他的公司破产,欠债。他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是用这种破坏性的出路表达了无法说出的“不”。他说,自己明白得太晚了,并且付出了太多的代价。甚至现在,在接到新项目时,他还会感到忐忑不安,依然发现自己只是假装征服了说“不”——对于不想做的事情,有时候仍然无法说“不”。因为,当他想要表达拒绝的时候,他的内心依旧内疚。

 

当我对他说:“你不必内疚”时。他的笑声里传来的是辛酸的痛苦和空洞。

 

这种无法停止工作,无法说“不”的情况,也是疯狂激越、过度刺激之贪婪文化的结果。

 

我们无法怀疑自己忙碌的身躯是在赞美被权责之外蒙蔽的本真,还是在喂食贪婪的财产、名誉和职位。

 

在这种文化之中,反对者“被裹挟着”说出了自己不想说的声音,而人们内心存留的“某些怀疑”让自己陷入了另一种无意义的焦虑之中。

 

内心同时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声音、并同时发展。于是,我们在焦虑不安中问自己,我们做得不够好吗?我们错过什么?

 

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说:“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人类无法独自安静地坐在房间里。”

 

但解决办法不能是强迫自己安静地独自坐在房间里。我们必须问,为什么这是我们不可能做的事?为什么我们要忙碌不停,尽管我们不想这样做?我们在避免什么?

 

精神分析鼓励我们不断的向自己发问。我们在分析中,不断的探索自己,询问自己的行为、情感、动机和感受,而不是在咨询室外用更多的压力解决旧有的压力或创伤。

 

精神分析要求我们接受这个问题,而不是在寻找答案的捷径中让自己陷入泥沼。精神分析不是捷径,也没有遵章可循的道路,精神分析是在没有目的的漫长旅程,或者在没有时间限制或议程的情况下与分析师的相遇和共同探险——换句话说,尝试在你的生活中创造一个不受时间、空间或目的限制的广阔空间。

 

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自己对无目标的冲动,以寻找许久未见的不受任何阻碍和束缚的自由之本性——即,内在的权责。

 

或许,你在徐志摩的诗歌里,在叔本华的文字里读到的快乐是转瞬即逝的。这会让人有些难过,因为当你在体验快乐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快乐也在慢慢逝去——快乐不是某种永久的渴望,也不是固态的状态。”他是鱼儿在水中的痕迹,当你观察它的时候,它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在这个不正常的时代,快乐是一个很高的标准。也许我们可以从诚实做起。

 

(文章转自心理学空间涉及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cache
Processed in 0.00753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