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拉康的【镜像阶段】

心理学家及流派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4584678

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拉康的【镜像阶段】

发布时间:2021-01-18 浏览次数:111次

src=http___pic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拉康 (Jacques-Marie-émile Lacan)1901年四月十三日生于巴黎,1981年九月九日卒于巴黎。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大半辈子献身于学术研究,尤其以1953年开始的研讨会(seminar)最为著名,每年讲题不同,广受好评。

 

拉康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依德的学说,他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被称为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镜像阶段」主要是指孩童透过镜像产生自我认同的时期,约莫发生于婴儿十八个月大,至幼童六岁以前 (Glowinski et al. 114)。在前镜像时期,自我认识支离破碎,并「不完整」;这里的「完整」指的是身体上的完整,就像还没有照过镜子一样,没办法将自己的四肢、身体等部位串联在一起。孩童此时尚不知自我是由哪些拼图所构成。举例来说,当他看到自己的手,这「一只手」与其他外在事物(例妈妈的肌肤、地毯、衣服等)在感知中并无二致,同属一「无断裂、无止境的存有」(uninterrupted, limitless being) (Mansfield 41)。

 

进入镜像阶段以后,孩童会经历一段成长过程,就时间点来说可简单分为三阶段(杜声锋 130)。第一个阶段可比喻为初次见到镜中的自己,此时因为主体无法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做出区隔,因此会藉由他人的存在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例如镜子里头里自己的影像(杜声锋130)。而此时镜中的自己又跟身旁的事物(如抱着自己的妈妈)被感知为一个「完形」(gestalt) 或不可分割的整体。拉康举例说,我们看到这段时期的儿童,看别人摔倒,自己反而哭了起来(écrits 113)。这种表现就是无法 区别何者为他人,何者为自己。

 

后来,孩童终于知道,镜中的物体只不过是影像(image),而不是实体,此乃第二阶段。而第三阶段则是孩童确定该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此时,孩童知道了自己的模样,也确定自己的四肢、身体、其他各部位是相连的;另外,也知道自己是与这世界是分离的,不像在第一阶段那样把自己和身旁的人事物搞混 (杜声锋 131)。于是身体「支离破碎」(fragmentation)的概念不再盘据心中,取而代之的是「完整的影像(an image of wholeness)(Mansfield 42)。

 

之所以要强调「影像」这个字眼,是因为人是透过镜子的影像,才把自己的身体放在一起(Mansfield 43),所以这种「完整」的概念是来自于「影像」,也就是下面所要解释的「想象」。


「想象」是镜像阶段的产物,但「想象」这个词汇在此是名词,并非动词,指的是类似孩童藉由影像而在脑中拼凑出一个完整个体的经验(Mansfield 42)。孩童在看到镜中影像的时候,其实已经在脑中孕育出一个对自己的憧憬,换句话说,在经历镜像阶段的时候,孩童在镜中看到的,是一个完美且完整的影像;在此强调「完美」,是因为此影像可说是人对自己的美好想象,把自己与镜中影像划上等号(Glowinski et al. 115)。

 

而「想象」虽然是在脑中孕育出对于自己的「完整」概念,却也是一种「误认」(misrecognition) (Sarup 102)。这种误认是「想象」的一体两面,除了让人感到「完整」,也让人产生「分裂」。在镜像阶段时,孩童发现自己与镜中影像同步,当四肢摆动,镜中影像也跟着摆动,因此产生了一个认知:认为镜中的影像与自己是相同的。这个认知其实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是靠镜中影像才知道自己的样子,所以就拉康的观点来说,镜中的影像不是自己,而单纯只是镜中的影像,是「他者」(other) (Glowinski et al. 88)。

 

正因孩童把镜中影像和自己划上等号是中间透过一个他者来进行,所以脑中完整的自己,乃是依赖他者形构而成,与他者密不可分。中间的他者既是助力,也是阻碍,因为我们只能透过影像才能了解实体,但影像终究并不等于实体,只能呈现片面而非全面的认识,仅限于视觉而非全部感官经验等,也因此主体的自我认同始终是一种「误认」,在既是且非、既非且是的吊诡之间摆荡;主体形成之际即注定了主体的恒久分裂


(文章转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no cache
Processed in 0.353589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