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心理文章 > 付丽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正被“作业”离间

心理知识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4584678

付丽娟: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正被“作业”离间

发布时间:2018-11-28 浏览次数:174次

20世纪,另外一位精神分析师,克莱因研究儿童的早期发展和内在幻想的世界,向人们打开一个此前无法了解且复杂的儿童精神世界。后来的精神分析师们:温尼科特、鲍尔比、马勒等等,都关注和研究养育者对婴幼儿的影响。


到今天,无数育儿书籍和育儿课,都表明,幼儿需要被呵护被照顾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也深得人心。人们都同意,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应该被温柔以对。


然而,时间倒退200年,情况完全相反。在当时的人意识里,孩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东西。没有“孩子的世界”这个说法。当孩子能站能说话,他们就自动进入了成人世界。



01



童年的噩梦,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真实存在的。贫困的人们杀害和遗弃婴儿很常见。在一些文化习俗中,杀婴甚至是传统,用儿童来祭祀神灵,或者供奉给皇权贵族,也是常见与合理的。


富裕家庭会将孩子寄养在奶妈家,上流社会禁止母乳喂养,也反对母亲亲自照顾孩子。贫困劳作的家庭,婴儿出生就被包裹严实地吊在树上,防止被动物吃掉。18世纪的法国,有四分之一的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了。缺少食物、没有抚慰、被训斥、被鞭打,几乎是那个时期的正常的儿童待遇。


儿童被要求跟成人一样,严格的管束、苛责的惩罚,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尽快成为成人。童工的普遍使用,甚至把儿童当做性工具,作为成人发泄情绪的机器,为父母提供帮助、支持和关怀,在几百年前,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一句话,儿童是被剥夺和虐待的对象。这在今天,让人不敢想象。对儿童的关怀,是非常现代的观点和意识,但历史文化的残留并非没有。


对孩子意识层面的关爱与潜意识的仇恨,也许在今天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当我们呼吁要善待孩子时,也许正是反向形成。以一种爱的情感掩盖恨的情感。


大量的孩子正在被不自觉的来自成人的恨迫害着。




02



近三十年,经济发展,物质越来越充沛。今天的孩子,比我们这一代,比我们父母与祖辈,在物质生活上,得到的满足应该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充足的。如此大的改善,孩子们理应很快乐。但真正被允许快乐的孩子并不多。


前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张陪孩子写作业的图片,意识到“写作业”竟然可以演变为一种社会现象,这里面一定有鬼。



早几年就听说,孩子上小学前得上幼小衔接,先去把拼音学会了才行,否则跟不上,原因就在老师会问哪些孩子会拼音,只要看到班上有超过半数的孩子会,就不会专门教拼音。


还听说小学一二年级的作业就让孩子每天写到晚上九、十点。各种奇葩作业发到微信群里,让家长跟着一起做。很多父母说,我们也想让孩子快乐,但是没办法。有开明的父母告诉孩子,成绩不重要,不需要参加课外补习班,但孩子恐惧因为落后承受被批评和责罚。


当学校成为竞技场,孩子只能成为竞技品。没有哪个孩子有力量对抗得过权威。


大量作业剥夺了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时间,让孩子在作业中焦虑和抑郁,过早的竞技让孩子进入成人世界,这不是施虐是什么?


充满逼迫的学习环境,长年累月,只能实现一种效果,就是让这些孩子丧失学习的自主性。过去缺失的,未来都会加倍补偿回来,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如果一个人无法自主性的学习,成年了必定无法自主性的工作。


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能够自主式的工作,通过工作满足生活需求,实现个人价值,是再重要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很多人被卡在了无法工作中,他们与工作敌对着,他们更在意有没有玩乐的时间,在工作的世界中,想尽办法争取玩乐的机会。


可以说,他们其实是在成人的世界中,补偿童年的缺失。




03



过去,游戏与学习对立过,今天,玩乐与工作也会对立着。然而,成人的标志之一,是能完成玩乐到工作的转化。把在童年时,玩乐中获得的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创造感、自主感迁移到成人期的工作中。也就是说,一个成人能通过工作获得玩乐所带来的所有体验。他会热爱工作,就像小时候他热爱玩耍。


很多成年人无法转化,他们陷入强迫性重复的游戏中,追随着网游或者其他毫无意义的玩乐,只是为了玩乐而玩乐,而这应该是童年的必需品,却因为被剥夺过,只能在应该好好工作的时候,却贪恋着玩乐,生活质量受到损伤。


创造价值的游戏,就是成人的工作。工作即游戏。但能完成这个转化的人却非常少。我的父母都是没有过童年玩乐的人,他们很小就要承担家庭责任。我的父亲曾经说,他小时候偷偷溜出去玩,回来就会被他的父亲责罚。我的母亲是长女,父亲去世很早,她不得不照顾三个弟弟,为她的母亲分担。我的确见证过他们对工作的愁苦。没有游戏过,自然也不会有游戏的心境。


如果把工作视作苦力,整个人生都不会好。

然而,今天的孩子正在面临着学习与作业的迫害。不愁吃不愁穿,不用为家庭分担责任的时代,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可以折磨孩子了?也许这是一些成人潜意识在琢磨的事情。潜意识中对孩子的恨,需要找到出口释放,逼迫学习与写作业,也许在这个时代,是唯一可以正当释放对孩子的恨的出口。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天性,玩耍是营养品,是现在与未来快乐人生的奠基石。




去年元旦三天假期,几家好友约着在山区度过。五六个孩子开心得不得了,其中一个大孩子已经上小学,他的妈妈每天为作业焦虑着,时不时就听到妈妈提醒孩子还有多少作业没有做。两人为此发生多次冲突,都非常不愉快。一旦孩子玩得开心,作业的“魔咒”就会出现,切断孩子对快乐的充分体验。原本应该很快乐的三天时光,被老师布置的作业给毁了。


在知道是什么样的作业时,我觉察到自己的愤怒。因为这些作业没有丝毫的品质可言,无趣、沉闷、枯燥、重复,它仅有的功能只是扼杀快乐而已。


我在朋友圈调侃,哪有人是靠写作业写出来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让人难以理解?不是难以理解,而是人性中残留的对孩子的施虐诉求,靠着逼迫写作业来实施。


在低学龄儿童中,大量的时间用来写作业,不仅剥夺了游戏的时间,为成长的营养品注入了毒素,而且也离间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或许父母也在潜意识中嫉妒今天的孩子过得太好了。毕竟,30年前的孩子想都无法想今天的孩子的生活。


上个月我的好友群再次组织几个家庭露营,还是那几个孩子欢天喜地地玩耍着,天黑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快乐得精疲力竭了,一位爸爸抱着已经睡着的孩子进入帐篷,他说,当他把孩子放到床上时,看到熟睡的孩子的脸上有笑。我问他,那是什么样的笑?他说,是心满意足的笑。


我相信那个心满意足的笑,是发自内心地感谢父母允许他快乐,那是孩子接受到的父母给予他的生命礼物。


如此简单的礼物,将让一个人有能力吸收未来生命中的种种磨难,向上而生。

本文内容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The End —

如果您正在被抑郁、焦虑、愤怒、烦躁等情绪所困扰,并想对自己进行探索。您可以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帮助您解决问题,打开心结。

心理咨询预约电话:025-84584678


 

------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





作者 | 付丽娟,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负责人,写有多篇科普文,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接受精神分析专业培训与个人体验10余年,关注女性内在发展。



cache
Processed in 0.008208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