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分类及表现特征
发布时间:2018-02-13 浏览次数:236次
苏小波
一、依赖性人格障碍
依赖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人格障碍,它是一切人格障碍的基础和雏形。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主要成因是,童年早期的依赖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导致成年期的心理固着在“口欲期”,以至于使一个人的“心理哺乳期”不断延长,有的人甚至处于“终生心理哺乳”状态。依赖性的人常常被别人称之为“长不大”、“幼稚”等。
依赖性人格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对于别人情感和物质资源的饥饿和贪婪。存在着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人,以“吞噬”别人的情感、判断、决定为生。所以,他们的情感、自尊、自信是完全受制于人的,别人的情感和判断,决定着这些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常常乞求别人为自己做决定,但是,又不愿意为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所以,他们对于自己所依赖的人,抱着一种既感恩、又不满的矛盾态度。由于依赖性人格者的心理资源有限,所以只能一味地为自己着想,表现得就特别自私,他们很难表现出对别人的感激和爱。
依赖性人格者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大母神比较幼稚,最明显特征,是与别人缺少“界限”感。显得似乎是一见如故,实际上是本能地通过“套近乎”,来获得新的更多的“依赖源”。这种类型的男人,很容易激发起母性较足的女人的感动。反过来也如此。但是,随着关系的发展,就越来越象一家人甚至达到彼此不分的程度。这时候,很多人把这样的感情视为“伟大的爱情”。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共生依赖”状态。潜藏着很多危机。
二、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是多样性的、跳跃性的和不稳定的。可以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也可以有“过敏性幻觉”和“过敏性关系妄想”。表现为前者,就常常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或者“恐惧症”等各种类型的神经症;表现为后者,会被一些粗心的医生诊断为“精神病”。最典型的是不同的医生,做出不同的诊断,因而,患者会带着一大堆诊断来就诊。诊断的混乱一方面是医生粗心的结果,更常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情感和表现的不稳定,一时一个样。我参加过一个德国专家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会诊,三个医生就有三个诊断、三种看法。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是极不稳定的,非常缺少安全感和恒定性,也导致和别人的关系忽冷忽热,总是在最好和最坏两个极端跳跃,所以,难以和别人形成持久、稳固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原因,在于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
治疗上,幻觉妄想明显的,需要少量药物配合治疗;自我功能较差的,可以进行支持性的心理治疗;一部分自我功能比较强、承受力较好的,可以考虑进行长程精神分析治疗,但是,治疗将是非常艰难的。
三、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对于挫折与拒绝过分过敏;容易长久地记仇,即不肯原谅侮辱、伤害或轻视;猜疑,以及将体验歪曲的一种普遍倾向,即把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极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的倾向,表现为持续的“自我援引”态度;将与病人直接有关的事件以及世间的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诊断偏执型人格,必须注意排除妄想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
从心理发育的角度讲,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人格,有比较高的幼稚度。常常喜欢使用“投射心理机制”——即自己是怎么想的、就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自己是怎样感觉的、就把感觉当作现实,也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所以,这些人缺少与别人和外界的“界限感”,难以分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难以区别想象和现实。所以,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是一种专心生活在“个人神话”中的人。并且,由于这些人的心理发育不健全,心理防御机制比较单一,使幻想和投射成了几乎唯一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所以,围绕着投射建立了强大、顽固的防线,他会把全部精力用于维持自己的“幻想神话”,加之偏执型人格的智商都是非常高的,所以,他们所编织的神话,是无法用辩论或者劝导瓦解的。除非他们积聚了足够的精神能量,发展了新的心理资源或防御机制,才有可能放弃幻想神话。
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药物治疗无效,精神分析几乎是唯一可能的治愈方法。不过,疗程会比较长,治疗的速度要缓慢,避免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触及他的“个人神话”。
四、癔病型人格障碍
这种性格的特点是:表现戏剧化、善变、做作,喜欢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关心;具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喜欢生活有变化,有兴奋的事情发生。
有这种性格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很大,需要别人的支持。喜欢挑逗别人,诱惑异性,或玩弄、威胁别人。在表面上看来,这种人很容易与人接触,马上熟悉,可是,不容易进入深交。这种人善变多端,易于被暗示,做事随便,不善于做仔细的计划。假如是女性,喜欢过分表现 其女性特征,喜欢追求时髦;假如是男性,穿着比较浮华,或过分表现男性气概。
这些人虽然表面上看,其穿着、动作、言语常富于挑逗、诱惑性,但事实上,其目的并非男女间之挑逗或诱惑,而是在寻找别人的夸奖、许可与保护,与性无关。
这种人格,往往是情感畸形家庭的产物,既这种患者的父母的人格类型,是“冷漠——多情”型匹配,父亲比较孤僻、冷漠,而母亲往往情感丰富、精力充沛。父母情感的不对称,导致母亲情感缺少宣泄渠道,而将强烈的情感,以“歇斯底里的方式”,向孩子转移。但是,由于乱伦恐惧,使这种转移呈现以下特征:唤起强烈的情感强烈快速,但是,不能持久——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幻想性激情的牺牲品。他们被各种富有激情的幻想驱使着,整天忙来忙去的。因为他们缺少稳定生活的情感体验。
对于这种人格障碍的治疗,心理医生必须有耐心和恒心,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帮助患者从激情的幻觉中走出来。
五、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被动攻击型人格,是一种比较隐蔽的人格,表面上,拥有这种人格的人,显得很谦卑、很顺从,在很多方面,都比较被动,有点逆来顺受的感觉。别人常说:“这种人没脾气”,他们常常被别人描述为大好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格的人的行为方式,还有另外一个层面,就是消极抵抗。他们常用的方式,就是没有反应。其实,没有反应,就是一种最明确的反应,它可以代表厌恶、拒绝、蔑视等负性情感,这是一种无声、但是,十分有效的攻击。“被动攻击”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这种被动攻击模式,往往会引得当事人勃然大怒,而旁观者还都觉得被动攻击者有道理,反而引来很多同情。所以,应该承认,被动攻击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不过这种智慧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首先,这些人意识不到,别人的主动和自己的被动,不一定是别人压迫自己的结果,而有可能是自己的性格倾向,导致别人以压迫的方式和自己互动;他们意识不到,被动中也蕴涵着攻击,有时侯,甚至是致命的攻击;他们也难以察觉,他们能从被动攻击中获得好处——赢得同情、获得声援、将别人置于被告和施虐者的位置。
被动攻击模式是有害的,但是,这些人也是不良家庭环境的受害者。这些人的父母往往管教比较严,他们只能默默抵抗,他们是苛刻教育的牺牲品。
被动攻击型人格的改变,需要两个阶段。一是对于“被动——攻击模式”的领悟,二是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适当表达自己的负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