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心理文章 > 成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

心理知识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4584678

成瘾不是喜欢,而是渴望

发布时间:2025-04-29 浏览次数:2次

20世纪90年代,密歇根大学神经学家肯特·贝里奇(Kent Berridge)想了解为什么瘾君子生活恶化之后仍然继续服用毒品。最明显的一种回答是,瘾君子从毒瘾里获得了太强烈的快感,他们愿意牺牲长期幸福,换取短暂爽快感——就好像落入了一段伴侣要毁了他们的不正常的爱情中。“20年前,我们在寻找快感的机制,”贝里奇说,“多巴胺是当时最好的快感机制,人人都知道它与上瘾有关。于是我们着手收集更多能表明多巴胺是快感机制的证据。”在贝里奇和其他许多研究人员看来,两者的联系非常明显,他以为很快就能弄清究竟,好去解答更新、更有趣的问题。

但结果竟然叫人难以捉摸。在一项实验中,贝里奇给大鼠好吃的糖水,观察到它们愉快地舔着自己的嘴唇。“和人类婴儿一样,大鼠吃到甜食时会有节奏地舔嘴唇。”贝里奇说。研究人员学会了阐释大鼠不同的表情,而舔舐嘴唇是愉悦的黄金标准。根据自己对多巴胺的认识,贝里奇假设每只大鼠一吃到糖水,它小小的大脑里就会充斥多巴胺,多巴胺的提升驱使大鼠舔舐嘴唇。从逻辑上讲,如果贝里奇阻止大鼠生成多巴胺,大鼠就应该停止舔舐嘴唇。于是,贝里奇对大鼠做了脑外科手术,阻止它们产生多巴胺,并再次给它们喂糖水。

手术后,大鼠做了两件事,其中之一在贝里奇意料之中,另一件事则让他吃了一惊。如他所料,大鼠不再主动去喝糖水了。手术让大鼠的大脑不再产生多巴胺,搞掉了它们的胃口。但如果他直接给大鼠喂糖水,大鼠仍然会舔舐嘴唇。它们似乎不再想要糖水——可一旦尝到,又似乎享受着跟手术之前一样多的愉悦。没了多巴胺,它们失去了对糖水的胃口,但喝到糖水仍然很喜欢。

“我们花了大约10年时间让这一点得到神经科学界的普遍接受。这一发现与神经学家一贯以来的认识相矛盾。“很多年来,神经科学界的人们告诉我们,‘不,我们知道多巴胺驱动快感;肯定是你们错了。’但随后,对人类所做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证据,现在怀疑我们研究成果的业内人士已经很少了。在这些研究中,研究人员会给人可卡因或海洛因,以及旨在阻断多巴胺生成的另一种药物。阻断多巴胺并未减少受试者得到的快感,但的确降低了他们的毒品摄入量。”

贝里奇和同事们指出,喜欢毒品和想要毒品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上瘾不仅仅是喜欢。瘾君子不是那些碰巧喜欢摄入毒品的人——他们是迫切想要毒品,哪怕他们讨厌毒品毁了自己生活的人。上瘾难以治疗的原因在于,渴望远比喜欢更难于打败。“人们做决定的时候,对渴望看得比喜欢更重。”贝里奇说,“渴望更生猛、更强烈、更宽泛、更有力。从解剖学上看,喜欢微小而脆弱——它很容易遭到破坏,仅占大脑极小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要扰乱强烈的渴望感不容易。一旦人们渴望毒品,就几乎变成了永久性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至少要持续一年,甚至持续终生。”贝里奇的观点解释了瘾君子复发的情况为什么这么普遍。哪怕你已经痛恨毒品毁了你的生活,你的大脑仍然渴望毒品。它记得毒品过去是用来宽抚心理需求的,故此这种渴望保留了下来。行为上瘾也是一样:就算讨厌Facebook或Instagram耗费了太多时间,可你仍然想频繁地上这些网站,就像从前它们还让你感到开心的时候一样。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欲擒故纵、若即若离的手法也有同样的效果:冷漠的恋人不怎么讨人喜欢,但人们就是更想要——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总觉得情感上不合拍的伴侣更诱人。[1]

喜欢和渴望大多数时候是重叠的,这掩盖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往往渴望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喜欢自己渴望的东西,这是因为大多数愉快的东西对我们都是好的,大多数不愉快的东西对我们则有害。贝里奇研究中的幼鼠,在进化中变得直觉地喜欢糖水的味道,因为甜味物质往往既无害,又富含热量。它们受甜食吸引的祖辈往往寿命更长,并与其他大鼠交配过,所以它们喜欢甜食的倾向代代相传下来。吃了苦味食物的大鼠更容易因中毒或营养不良而死亡。真正苦味的食物,富含营养物质的极少,从小我们就不喜欢吃许多味道苦还碰巧有毒的蔬菜和根茎植物。贝里奇指出,虽然两者常常联系在一起,但喜欢和渴望在上瘾过程中走的是不同路径。深度上瘾毫无乐趣可言,这也就是说,瘾君子渴望“嗨”上一回,但并不喜欢这一体验。斯坦顿·皮尔喜欢把上瘾比喻成受了误导的爱,爱上错误的人,就是“渴望但不喜欢”的经典例子。爱错了人的情况太常见了,我们甚至对“渣男”“渣女”都有了成见。我们知道他们不适合自己,但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要他们。

虽然贝里奇在毒品上瘾上投入了更多时间,但和斯坦顿·皮尔及安德鲁·劳伦斯一样,他认为自己的设想也适用于行为上瘾。“我们知道毒品对这些大脑系统有影响,但我们不知道行为是否也一样。过去的15年,我们逐渐了解到,行为以及它对整个大脑机制产生作用的过程,都是一回事。”游戏瘾君子一打开笔记本电脑,多巴胺水平就飙升;锻炼瘾君子一穿上跑鞋,多巴胺水平就飙升。从这些方面看,行为瘾君子和吸毒者很像。上瘾的动力不是药物或行为,而是长久以来学习到的观念:行为或药物保护瘾君子们不受心理困扰。

有关上瘾的真相,挑战了我们的许多直觉。它不是身体不求回报地爱上了危险毒品,而是思想学会了把药物或行为与心理疼痛的缓解挂上钩。实际上,上瘾和爱无关;肯特·贝里奇指出,所有的瘾君子都渴望那种让自己上了瘾的东西,但许多人并不喜欢它。对艾萨克·韦斯伯格、安德鲁·劳伦斯的帕金森病患者和34号大鼠来说,哪怕吸引力减弱,瘾头仍然存在:快感早就没有了,可他们打游戏的渴望、疯狂整理的渴望、给自己来上一剂药的渴望,却一点儿也没减少。

cache
Processed in 0.01106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