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心理困扰 > 恐惧症(广场恐怖症 特定恐怖症 社交恐惧症)的动力学解释(1)

恐惧症(广场恐怖症 特定恐怖症 社交恐惧症)的动力学解释(1)

发布时间:2021-06-20 浏览次数:113次

在所有的主要精神疾病中,焦虑性疾患是最普遍的一群,而在焦虑性疾患中,恐惧症是最为常见的。

 

根据DSM--TR,恐惧症可以分成三个类别,

 

一、无恐慌症病史之广场恐怖症;

 

二、特定对象恐惧症以及

 

三、社交恐惧症。

 

DSM--R所使用的单纯型恐惧症,在DSM-Ⅳ中已经被特定对象恐惧症所取代。这是因为从恐惧症状到恐慌发作的关系含混不清,也因为以恐惧刺激源作为次分类的架构(像是情境类型的、自然环境型的)似乎可改善诊断的专一性。同样地,DSM-Ⅳ在社交恐惧症也发展了次分类的架构,因为有愈来愈多的文献指出,社交恐惧症可以区分为广泛型或局限型。

 

精神动力式观点对于恐惧症的理解,可以阐明精神官能性机制如何影响症状的形成。当被禁止的的性欲或可能导致报复性惩罚的攻击性意念企图从无意识中浮现出来时,讯号焦虑就会被活化,而启动三种防卫机制:置换、投射,还有回避。

 

这些防卫机制可以籍由潜抑这些禁忌的意念来消除焦虑,但是,控制这些焦虑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制造出一种恐惧性精神官能症。临床的实际例子可以更仔细地说明恐惧症的症状是如何形成的。

 

M 先生是位二十五岁的新进业务主管,不久前才刚完成他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业,然后在一家大企业中取得第一份工作。他得了社交恐惧症,在面对陌生人或在社交场合中会有强烈的恐惧感。每当在工作场合需要面对一群人说话时,他也会有严重的焦虑。当他被逼着面对恐惧的情境时,会喘不过气,说话变得结巴,以至于根本不能完整地说出一句话。

因为M 先生的自我强度不错,而且症状局限于特定范围,加上本身具备良好的整体功能、高度的动机,以及相当的心理悟性,所以建议他进行短期动力式心理治疗。在第三次治疗中,M 先生向治疗者进一步说明,在面对陌生人时最困难的事就在于必须介绍自己,以下是一些他们对谈的纪录。

 

治疗者:在说你自己名字的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困难呢?

 

M 先生:我不知道。

 

治疗者:如果你用几分钟的时间省思你的名字,心中会出现怎样的念头?

 

M 先生(暂停了一会儿之后):喔,那也是我父亲的名字。

 

治疗者: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M 先生:我想,是有一点不舒服。

 

治疗者:为什么会那样呢?

 

M 先生:嗯,我跟他的关系不是很好。当他离开我母亲的时候,我只有四岁大。我对他所知甚少。

 

治疗者:所以在他离开之后,你就必须单独与你母亲生活?

 

M 先生:是的,我母亲并没有再婚,所以从小我就是家里唯一的男人,可是我却还没有准备好承担这样的责任。我总是对此愤恨不平。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个人总是说我像个大人似地。这让我很困扰,因为我的内在事实上还是个孩子,可是我却必须假装是个大人。我觉得我好像在愚弄每个人,一旦他们发现真相,他们将会对我抓狂。

 

治疗者:我猜想,是否这就是现在每当你自我介绍时就会有的感觉。

 

M 先生:我想这正是我的感觉。念我的名字,就好像要变成我父亲一样。

 

治疗者的诠释帮助M先生了解到,他的焦虑、与过早处于父亲的地位而萌生的罪恶感及羞耻感有关。他想象别人可以看穿他背后的欺骗把戏,继而不认同他。在十次的短期动力取向治疗之后,病人克服了他的社交恐惧症,并且在工作和社交场合都表现良好。

 

M先生的俄狄浦斯发展期,他的父亲离开了,留下了他和母亲。在原本引发焦虑的情境中,他会害怕被阉割或遭受报复性的惩罚(来自父亲),因为他取代了父亲的位置,而和母亲在一起。成年以后,M 先生处理焦虑的方法,是用不重要且微不足道的衍生情境来置换原本的恐惧情境,也就是,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出自己的名字。这单纯的社交礼仪遂象征性地承载了取代父亲的意涵。病人的第二个防卫机制是将恐惧的情境投射到外在环境,既然如此,则威胁性的惩罚或不认同是来自于外在,而非从内在陌生(也就是指超我)。病人的第三个也是最后的防卫机制是回避。藉由回避每一个需要自我介绍和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场合,M先生可以持续地控制他的焦虑,唯其付出的代价就是社交生活受限,并使他的工作陷入危机。

 

许多人都像M先生有不敢在众人面前开口的焦虑。在某都会区的调查研究中,在圣路易市的研究对象里有五分之一患有害怕在公众面前说话或表演的社交恐惧症。当研究人员修改描述,加入“造成显著的苦恼”这项DSM-Ⅲ所定义的准则后,社交恐惧症的盛行率就下降到2%。然而,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确切数字是难以判定的,因为这个诊断常被用于日常人际互动中的害羞,还有因为害怕被拒绝而躲避异性的情况。这个连续轴可从社交恐惧症这端,一直延伸到变成广泛性人际相处之特征的彼端,称之为回避性人格疾患。


(文章转自心理学空间,作者: 《动医》,如涉及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cache
Processed in 0.00400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