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个人成长 > 你这么爱讲道理,情商得多低?

你这么爱讲道理,情商得多低?

发布时间:2020-07-29 浏览次数:139次

文 :伊尔斯 · 桑德

01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如果要评选出一份“最令人讨厌的沟通方式”榜单,你会怎么选?

结果,“讲道理”名列前茅。

在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讲道理,论对错,明明一个拥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偏偏要上演一场口水大战 ;明明几句宽慰就能安抚的情绪,偏偏要罗列出100个“因为所以”,然后拧着脖子说:“你看你是不是做错了!”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

一个女孩因为工作失误,遭到了同事的集体排斥。她生性敏感,受不得这种委屈。所以等不及下班,便打电话向男友倾诉这一天的凄惨遭遇。

男友当即摆开了架势:“首先得承认,这确实是你做事不太妥·····”

她反驳:“可我已经道歉了啊?”

“不,这是职场,你这态度就不太好。而且听你语气,我觉得你情绪很激动······”

啪!还不及男友啰嗦完,女孩便把电话挂了。几分钟后,她发来微信:你比他们更让我寒心。

在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人,总爱以教导者自居,无论你遭遇什么难题,他们不关心你的个人、你的感受,却能搬出一大堆大道理,让你原本想说的话,瞬间咽回肚子里。

在生活中,做事情我们确实要讲道理。但就如作家粥左罗说:大多数情况下,你和你的爱人、同学、朋友、同事,都有类似的知识背景、经验背景,这种东西都有一定的圈层属性,也就是说,这个圈层里的常识性的道理和逻辑,大家都懂,用不着你讲。

故事里的女孩也许在处理工作的问题上的确做错了,但她此刻对于安慰的需求远远大于知晓对错。

有人说,亲密关系间共情的重要性在于,“只有从你这里得到足够的心灵力量,我才有余力,整理好情绪,去面对外界更多的风雨。”

有时候倾听、理解比给建议重要一百万倍。

对错要论,但要放在爱和共情的后面。当对方感受到的首先是共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他/她,自会放下防备与骄横。

02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共情”,就是咨询师在与客户诊疗的过程中,需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情绪、理解他的遭遇,只有这样才能感同身受,增加客户的信任度,令其敞开心扉。诊疗过程尚且如此,更何况亲密的夫妻或情侣关系。

所谓共情,就是你快乐,我能懂,你悲伤,我能察觉,并及时做出反应:宽慰情绪,理解感受。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一种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够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内所经历的事物的能力。

举个例子:“我好累好烦啊,写了一上午报告。”

不懂共情的人会说:“那报告写完了吗?”

懂共情的人就会说:“是哦~你脸色好像都不太好了呢,什么报告那么难写啊?”

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认识一个朋友7年的时间,前阵子和她吃饭,说起了她的人际关系。她这样表述自己:我和朋友们的关系非常的特别。她们信任我,愿意和我说秘密的事,讲述她们的情感、烦恼、疑惑、思考。

是啊,因为你能够理解他们并且也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绪,所以朋友也愿意去找你诉说倾听。

正如一句话所言:低情商的人讲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

03

人在沟通的时候,往往并不是寻找答案,更多时候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纳。

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共情沟通》中提到一个观点:

给予一个人足够的倾听、积极关注、共情,他自己会疗愈自己,自己找出办法来。

他说:他对来访者最常见的回应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嗯”。

在他看来,他所做的只有一件事:倾听并有所回应,适当的时候,肯定对方的情绪是真切的。

这种不加批判的回应,能让来访者可以毫无负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负面情绪可以宣泄出来。

正如心理咨询师茗荷所言:有时候,你觉得你什么都没做,只是陪在对方身边,甚至是听她哭一场,而她却在结束之后会告诉你,谢谢你,感觉好多了。

04

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在作品《共情沟通》中总结了三条锻炼共情力的建议,这些建议或许不能够提高你的情商,但是可以帮助我们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尴尬,学会共情。

建议一:

倾听,就是有限的信息和沉默,如果我们想让话题深入,最重要的就是放慢节奏,一次解决一件事情就好,能否对问题深入沟通才是关键。

控制节奏,记得在对话中随时暂停。不要让对方喋喋不休的言语对你造成过度的刺激,因为这可能会使你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你可以事先斟酌好几句话,以备在需要放缓对话节奏时说出来。

以下举几个我们在倾听过程中的几个例子:

我们就保持不动坐一会儿,想一想你刚才说的话。

我们现在的对话节奏太快了,放慢节奏吧,这样我就能跟得上你的思路了。不如让我们先安静地坐一会儿再继续说吧。

就一会儿!我只需坐一会儿好好消化一下你刚对我说的话。

我清楚你有一肚子话要对我讲,但倘若我们最后能把一个话题从头至尾讲透彻,这也好过谈论许多话题却浮于表面。所以努力保持静坐一段时间,考虑一下自己想要重点聊哪个话题。

建议二:

复述,复述是个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往往能带来不俗的效果。

复述带来的诸多优势之一,就是能够降低我们日常习惯的对话节奏,给倾听者和倾诉者创造协调同步的机会。练习复述的方法就是把你耳朵听到的话重复一遍,就像下面这个例子一样:

安妮:上周五我回父母家的时候,看到父亲躺在扶手椅上面,他神情疲惫,脸上写满了忧伤。我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拥抱,但那感觉像是抱了块木头一样。

倾听者:你刚对我说,上周五回家看到父亲躺在扶手椅上面,他神情疲惫,脸上写满了忧伤。你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拥抱,但感觉却像抱了块木头。

安妮:是的,之后我走进厨房,问母亲是不是一切安好。她二话没说转身就走了,起初这让我很气愤,但后来我发现她在那里啜泣。

倾听者:你走进了厨房,向母亲询问情况。她转身离开了,这让你很气愤,但之后就发现了她在哭泣。

安妮:是的,我瞬间就对母亲释怀了,想给她一个拥抱却被她推开了,她说:“你父亲身患重疾,但多哭无益,一点用都没有。现在做什么都于事无补,我只能选择承受这些了。”

倾听者:你对母亲释怀了,想给她一个拥抱却被推开,她说你父亲身患重疾,多哭无益,她不得不承受这个沉重的现实。

在复述之后,你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向对方确认一下:“我是不是说到了重点,或是遗漏了什么?”

复述可能听起来易如反掌,但能够真正做到却绝不简单,需要你反复练习巩固。大部分人易犯的问题是在倾诉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滔滔不绝,完全不给倾听者复述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别人会很难准确记起他们到底说了什么。

建议三:

同情,我们练习同情的目的是确认对方的感受,并告知他们我们感同身受。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达:“这对你来说可能着实不容易。”我们通过发挥想象力想象对方的实际情况,尽管可能有时猜测不准,但对方往往会对主动理解他们处境的行为表示赞赏,这会激发他们展示更多关于自己信息的想法。表达同情基本的模式是:这一定……

books-5430104_1920

下面是一些例子:

苏茜:我在计划一趟旅行。

倾听者:这一定很有趣。

苏茜:比起有趣我倒认为是刺激,不过这有点太刺激了,让我有些吃不消,况且我对飞行并不感兴趣。

就像可以练习揣测他人情感,我们也可以尝试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表达同情的要点并不在于你说什么话,而在于运用好面部表情和说话语调。

你的声音和面部表情可以跟随对方的情绪同步变化,只有这样对方才能真正感觉到你理解了他们的心境。同情甚至可以完全不用话语来表达,仅靠一声饱含同情的叹息就能做到。

共情可以帮助我们化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尴尬,也可以帮助你在生活中碰到更多的朋友。

作者:伊尔斯·桑德(Ilse Sand),丹麦著名心理治疗师,丹麦心理治疗学会会员。代表作品《高敏感是种天赋》风靡全球,成为高敏感者的福音。


cache
Processed in 0.00649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