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亲密关系状态塑造了孩子关于亲密关系的信念
发布时间:2020-05-08 浏览次数:195次
●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如何影响孩子对亲密关系的看法?
● 我们的婚姻状态,会给孩子的亲密关系带来什么影响?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女孩明月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现在她有一个男朋友,两个人感情不错,但对方介意她离过婚这件事,只想与她谈恋爱,不愿意与她结婚,在与她恋爱的时候也在寻找其他的选择,与其他女孩暧昧相处。男友的这种行为让她很痛苦,她说:“他每次提分手我都要痛苦很久,但每当他没事人似的来找我时,我又忍不住同意复合,我不喜欢这样做,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就是离不开他。”
很多朋友了解这种情况后,可能会劝明月“天涯何处无芳草”,让她尽快与这个男人分手,或者痛骂这个男人是“渣男”,痛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也可能会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个姑娘也太没骨气了。”对于这些,明月不是不懂,她对自己的心态也分析得非常透彻,但为什么还是无法处理好这个问题呢?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
随着咨询的深入,问题背后的信息慢慢浮现出来。明月的父母在她初中的时候就已离异,父亲常年离家做生意,与母亲聚少离多,在外也有好几个情人。母亲其实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情况,但是始终坚持不离婚,她认为只要男人把钱交回家,其他事都不重要。就这么过了十几年,直到父亲与一个情人因为有了孩子而坚持要离婚,母亲才不得不离。
在明月与其前夫的关系中,前夫也是在外打工出轨,她那时候并不想离婚。后来离婚也并不是因为出轨这件事,而是明月认为前夫好吃懒做,未来没有任何前途可言。对她来说,“男人出轨、有外遇并不是不可容忍的事情,拿钱回来就可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这种观念延续了明月原生家庭中母亲对父亲出轨的忍耐和宽容。
在与现任男友的关系中,这个模式依然在发挥作用。在情感上她并不能接受男友的不忠,依然很痛苦,但是从小接触到的那种对另一半出轨的接受和忍耐模式已在她的头脑里根深蒂固,造成了她在感受上和认知上有着强烈的冲突,也就是头脑告诉她“没关系”,但是真实的感受却诉说着“痛苦,无法接受”。
另外,虽然她从小到大几乎都没与父亲有过多少交流,但是在亲朋好友的口中,父亲很能干、很会赚钱,是一个重义气、有上进心的人。这使她的内心对父亲并没有批判,而是认同且渴望的。她长大后碰到在事业上优秀、上进的男性的关爱时就容易无法自拔。更何况,男友的频繁出轨,也是父亲某一种特质的再现,对这个男人的迷恋,其实也是对她小时候缺乏父爱的一种补偿,这也是为什么她那么爱现在这个男朋友的原因,因为这个男朋友“跟爸爸很像”。
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两个问题上:
◇ 我们对亲密关系的看法,如何影响孩子对亲密关系的看法?
◇ 我们的婚姻状态,会给孩子的亲密关系带来什么影响?
相信对这两个问题,大家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在这个案例中,明月母亲在婚姻关系中的行为深刻地影响了女儿的恋爱观与婚姻观,让明月觉得:“我的需求不重要,我不应该计较男友的出轨。”明月在这段关系中即便再痛苦,也会去忍耐。母亲和父亲的婚姻状态,在明月和前夫的婚姻中被复制。如果不是因为她对前夫不上进的状态不太满意,她和前夫的婚姻可能会继续维持,直到有一天被迫离婚。而现在她与现任男友的关系再次面临复制这种模式的可能性。
上一代人的亲密关系模式被下一代人继承和复制的情况,不仅体现在明月身上,也体现在一些有家暴问题的家庭中。例如,当母亲作为被家暴的对象,无力反抗,只能选择忍耐和接受时,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可能就是对暴力的认同或无能为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中的孩子虽然对家暴行为无比痛恨,但最终女孩仍可能嫁给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男孩则可能成为一个家暴的实施者。因为这是他们从原生家庭和父母身上所学到的对于亲密关系的看法和处理方式。
关系决定关系。父母对关系的看法不一定会直接通过语言传达,而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就像家里播放的音乐,可能是父母喜欢的,不是刻意为孩子选择和提供的,但孩子会在长期倾听这类音乐的过程中进行内隐学习,并且在特定的时机表现出影响,例如,对音乐敏感、喜欢同类型的音乐或者听到类似的音乐时会唤起某些回忆。作为父母,我们要形成对亲密关系健康和有益的看法,只有父母自身能够建立起好的亲密关系,孩子才更有可能去拥有幸福和美好的亲密关系和婚恋状态。
反过来,孩子则很难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因为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渠道。这并不是说,在父母关系不好或者婚姻破裂的家庭中,孩子未来的恋爱和婚姻就一定不幸福。只是对于有这种成长背景的孩子来说,只有在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样化的交往模式、看到更多的家庭和关系形态及可能性,再加上自己有意识地觉察、思考和改变的情况下,他们才可能打破其固有的观念,才有能力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来源:依恋与12中亲子关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