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亲子关系 > 如果孩子成为了父母自恋的一部分。那么只会是父母“面子”的附属品。

如果孩子成为了父母自恋的一部分。那么只会是父母“面子”的附属品。

发布时间:2020-04-24 浏览次数:162次

本文转载自公号: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一次,我在超市看到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蹲在地上,正在一个粗线织成的网兜里掏排球,他的父母站在后面阻止他:“宝宝,那个球拿不出来,这么做是不对的。


孩子没有听话,把小手伸了进去,原来这个网兜是松紧的,他只费了一会儿功夫,就把球从看似阻碍的网中掏了出来,抱在怀里,看着父母咯咯地笑。


成人世界有太多对和错的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却很少反思是否恰当。



1.

满足父母,还是做自己


如果你观察一些八九月大的宝宝,会发现他们常常开始玩扔东西的游戏,是把玩具顺手抓起来,然后丢到远处,这时候会让父母很生气,因为总要把这些东西捡回来,然后再被他们再扔出去。


这个游戏是有意义的,在生理上,他们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小手;在心理上,他们开始慢慢理解某些简单的因果关系。以及,摆脱某样事物,比如:妈妈的乳房。


有的家长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断奶,有的则想多喂一段时间,认为能多补充营养。


扔东西,这个行为在表面上看是比较糟糕的,因为如果宝宝们扔了一个玻璃杯,可就需要妈妈来收拾残局,如果家长认为这是错的,制止他们的游戏,这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发展,而孩子又需要这种游戏来发展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怎么办?


有的孩子可能会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扔,有的则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开始学得乖巧懂事,但压抑了自己,或者采用其他的方式应对。


采用何种模式,也取决于遇到什么样的父母,孩子所有的尝试,都是为了能在父母的对错之间,生存下去。



2.

五花八门的应对方式


①撒谎


有的孩子通过撒谎的方式来应对,这一方面能暂时地安抚住父母,一方面又能暗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但这让他们非常分裂,因为欺骗父母,会感到内疚和羞愧,在超我的道德方面,也会惩罚自己,比如:出现某种心理问题的症状,或是无意识做出自伤的行为,以及勾引父母惩罚自己等等。


一些孩子在撒谎后会挨揍,这种躯体惩罚,对冲了心理的内疚和羞愧,然后继续撒谎,继续挨揍。或者,撒谎方式变得更加“高明”。


有个案例让人印象深刻,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出现了抢同学食物的行为,被父亲知道后,用拳头狠狠教训了一顿,从此以后,抢的行为“升级”成了偷,并伴随着花样繁出的谎言,一边讨好和赞美对方,一边搜寻着可以“拿来”的食物。


她的家庭条件优渥,在一所昂贵的私立学校上学,但父母专注于“穷养”孩子,培养吃苦耐劳和付出的精神。所以,这个女孩基本没有享受过零食的味道,和周围同学的丰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二胎弟弟的出生,她又负担起了照顾者的角色,什么事都要以弟弟为主,作为一个女儿的撒娇和任性,也被严厉禁止了。


在一次放学后,这位女孩问同学要了一块棒棒糖,含在嘴里,和妈妈一起接她放学的弟弟看到了,也伸手要吃,她迅速一口把糖咬碎,只剩下一根塑料棍。


妈妈看到后很愤怒,指责她不懂事,这个女孩用阴鸷的眼神看着弟弟,扭头走了。


在满足父母口中的正确,和满足自己的需求之间反复冲突,孩子的人格就像一根铁丝,被来回地折腾,巨大的冲突在小小的身躯里不断上演。


②成为对错的牺牲品


孩子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只做他们口中认为对的事,完全放弃了自己的需要,发展出一个驱壳来迎合外界,而内在那个小小的自己,却日渐枯萎。


曾奇峰老师曾说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有很高的成就,却患有严重的抑郁,因为这些成就对他们来说,都是在受虐。


这些人在不停地自我攻击,导致了抑郁,但也有相反的情况。


在游戏《战神4》中,北欧神话女战神芙蕾雅的儿子巴德尔,对着她哭泣着怒吼:


“你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对吧,母亲!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你就是一定要介入我的生命。你还是必须,为你从我身上夺走的时间,付出代价。”


巴德尔对母亲的控制,表现出了无尽的愤怒,因为他每做一件事,都要听到对或错的评价,或者直接的介入。


很多人一直听话到大学毕业,但工作后脾气却越来越“刚”,甚至对父母毫无耐心,这是迟到的反抗。


④小心翼翼


克里希那穆提说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心无所惧的人。


每做一件事,都要回头看看父母意见的孩子,缺少这种心无所惧的感受,他们总是担心被评价为错,因为这错的背后,常常还伴随着父母的愤怒、挖苦、嘲讽或是冷漠。


这些情绪就像锁链,牢牢地控制住了他们,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每一份新鲜和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要命的挑战。


可是,生活的挑战无处不在,成人后的他们,面对这一切,内心的挣扎可想而知。



3.

父母为什么那么喜欢评判对错?


①复制自己童年的模式


有的父母倾向于无意识的,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童年的感受。比如:一位被双亲严厉要求过的女性,也倾向于严厉要求自己的孩子。原因之一,他们为了压抑自己对父母的愤怒,因为对父母的愤怒,会带来内疚和羞愧的感受。


所以,只好通过对自己父母“忠诚”的方式,变得和他们一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童年的模式时,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焦虑,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告诉孩子们:“你这么做是错的”。


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出现,为了不让孩子再体会到自己童年的“痛苦”,就会变得和父母完全相反,不忍心去严厉地对待孩子,但是这种刻意的“散养”不好控制,有时候孩子们的表现会让他们的愤怒突然爆发,一刹那犹如自己严厉的父母附体,让孩子感到非常矛盾。


②对孩子的控制


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中国的家庭有种常见现象,就是&, lt;, strong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s-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隔代抚养一些老人无法承担孩子的活力,只好用对错的评价控制他们,大多情况下的评判标准是老实听话是对的,“调皮捣蛋”是错的,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打造一个顺从的乖孩子。


但这会扼杀一个孩子的天性。


这让我想起之前听朋友吐槽的一个事,他一发小的母亲每天不停地给自己的独子打电话,让他不要在外“漂泊”,回老家乡镇考公务员才是正事,月薪将近3000,工作稳定。


可他这位发小在南方某市工作,月薪几万元起步。


孩子的成长就是离父母越来越远的过程,可能他们潜意识无法承受这一点,于是不断地评判孩子的“行为”以企图达到控制的目的。

③自恋的需要


如果孩子成为了父母自恋的一部分。那么,他的人生就不是他的了,是父母“面子”的附属品。


满足父母自恋要求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


这种情况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过年让孩子表演节目,不表演就是不大方,不得体。


有一个笑话,病理性自恋的人,不允许自己犯错,也不允许别人犯错。

不允许自己犯错的原因是,自己从来不会错,不许孩子犯错的原因是,只要不配合他们“面子”的,都是错的。


4.

如何与孩子沟通


除了父母的自我成长以外,在和孩子沟通时,最好可以超越对和错的观念,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去看待孩子们的行为。


记得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外婆的熊皮手套》,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看节目的时候,指着舞台上的熊大喊:“要是这只熊死了,不是就有熊皮了吗?


孩子的母亲感到非常羞耻,认为自己的儿子怎么如此没有教养。


这在表面上看,是一个可以被评价为“错”的行为。


但后来了解才知道,小男孩三岁的时候,偷偷跑到厨房玩,好奇地想要拎热水壶,眼看就要翻下来的时候,外婆一把挡住他,开水泼了出来,烫伤了她的手,后来疏于保养,导致生了冻疮。


男孩在那一刻,只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想要给外婆做一个熊皮手套,就不会生冻疮了。


我们在和孩子沟通时,可能无法避免对孩子使用“对错”这两个字,但在说类似的话之前,可以在更大的范围里,看看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时候,孩子比我们更懂得这个新鲜的世界。


作者:刘晓凡,笔名刘昊、汉尼拔的晚宴,心理学界不可多得的精神病型人才。祝各位伙伴能踏实的工作、深刻的爱以及开心的玩。

本文内容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cache
Processed in 0.009516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