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然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个人成长 > 追求完美的人,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追求完美的人,活在别人的期待里

发布时间:2020-01-07 浏览次数:163次


在我上两周的文章你的痛苦,源于无法面对内心的冲突看见内在小孩,才能疗愈过去的创伤里,说到内在小孩子和内在父母,知道了我们内心的冲突大部分都来自这两个“内在”。


如果我们想要疗愈过去的创伤,真正地成长,那关键还是要改变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关系。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活在内在父母的期待里,即使后来我们已经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内心还是无法真正认同自己,觉得只有做得更好,才会被人喜欢。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会一直处在一种追求完美的理想化状态了,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陷入自我指责和自我否定的怪圈里,感觉非常折磨。

640


举个例子:


有一个女孩子,她不能不化妆外出,而且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弄精致的妆容。哪怕只是出门拿个快递或者外卖,她都必须让自己看起来非常完美。


只要妆容有一点点瑕疵,她马上就要进行补妆。因为她绝对无法接受一个素面朝天的自己,同时她也认为别人不可能会接受她素颜的样子。


其实,如果你只是爱好化妆,或者你觉得自己把自己打扮得很美,心情会很好,那是没有关系。但是过于在意妆容,就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比如这已经限制着我们的人际关系或者日常的社会活动了。


后来,这个女孩来找咨询了,因为她发现自己这个“习惯”花费了自己太多太多的时间了,在我们交流几次之后,她说:很多人都说我妈妈很漂亮,但是我一直长得不好看,所以小时候妈妈总会对着我唉声叹气说:“我那么漂亮,为什么会生出了一个这么不好看的你啊?”


这句话,非常伤人。


而我们也看到了,这里面的配对模式是:一个对自己孩子进行抱怨和攻击、羞辱的妈妈,另一个是认为自己是糟糕的,感到羞耻的小女孩。


所以,这个女孩一直以来对外界的解读就是:看到别人眼神中任何的东西,就会联想到妈妈皱着眉头,对她万般嫌弃。


当女孩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羞耻感就会在她身上被激发。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她就要时刻把自己化得美美的,让自己处于完美的状态。


甚至,如果对方没有关注她完美妆容的时候,她就会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去吸引对方的关注,这有点像是她在那一刻跟妈妈说:“我现在变漂亮了,你多看看我。”


但是很可惜,在人际关系中,别人并不是自己的妈妈,也就没办法及时关注到她,所以这时候,她会感到更挫败。


另一方面,当别人跟她说她素颜的时候也很漂亮,她是完全不相信的,觉得这是别人对自己的安慰。因为不漂亮、羞耻的小女孩一直存在她的内心里。


所以,当她看到镜子里素颜的自己,或者看到脸上长疙瘩、痘痘时,她会很厌恶,这感觉像是曾经的妈妈嫌弃、厌恶她,甚至于羞辱她一样难受。


很显然,女孩一直在努力活成内在妈妈期待的样子,完全看不见自己,所以当她问我怎么办的时候,我只是说:“看起来,你好像很渴望被妈妈夸奖一次,但是你有自己面对世界的样子,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去取悦别人呢?”


有意思的是,在我们最后一次的见面中,女孩跟我说了一句话:“胡老师,我现在还是要化妆出门,有时候只是涂个口红,因为我想自己看起来气色好一点。”


当时说完后,我们都笑了。因为有些内在的东西好像已经发生了改变。




我们经常有一句话叫追求完美,其实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我们想扮演一个人,去达成我们内化了的父母的要求或者期望。


内化的父母恰恰也是挑剔的,还是特别苛刻得不近人情的,甚至于不允许我们犯错。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需要被照顾或者被看见、被接纳。而做自己的内在父母,更多的是我们能学会自我照顾,或者说自我负责。


到底怎么样才能够去扮演自己的内在父母?


1、认同一个好的父母的样子


作为我自己来说,我父亲是一个很苛刻、挑剔,并且对我不认同的人,所以他对我的要求非常高,当我没办法去完成他的要求的时候,往往就会得到一些不好的对待。


这一部分就会内化到我心里,变成我的一部分,以至于后来我对自己也会是苛刻的、挑剔的,经常对自己不认同,甚至于做了一些事情的话,我会觉得我自己特别糟糕,或者说有一种羞耻的体验。


我们会发现,我们认同了父母的对待我们的方式,然后把它变成我们对待自己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也会用这个方式来对待我们自己的孩子。


虽然理智上说我千万不要做一个苛刻、挑剔的,或者说容易暴怒的一个父亲,但是往往在很多的时候,当孩子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挑剔、苛刻的父亲就又一次变成我们的一部分,然后呈现出来。这种无意识中的模式,我们会传承,会复制、会重复。


其实我们说做好自己的内在父母,并不是说我们要完完全全认同被父母对待的方式,然后来对待我们自己,而是当你内心中间有了这个意识以后,可能你需要觉察一下,或者当遇到我们觉得比较糟糕的父母的时候,我们内心中间有没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父母的样子?


就像我被我父亲惩罚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我的父亲要是另外一个样子就好了,比如说是宽容的,接纳的,慈爱的。所以这个想象的人就一直在我的心里,我也很想去成为这样一个人。


所以当我想到这样一个人的时候,如果我孩子有一些事情发生的那一刻,往往我可能会用一个相对来说我认为的好的父亲的样子去对待他。比如说我可能不会对他非常暴怒、挑剔,而更多的是用一个好的那种状态。


做自己内在的父母的话,并不是说完完全全认同我们认为比较糟糕的,曾经让我们有一些创伤体验的,或者曾经让我们感觉到特别恐惧的这样的一个父母。


更多的我们可以去看一下有没有其他的类型的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认同的好的内在父母的样子,以此来对待我们的孩子。




2、学会自我心理建设


如果你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朋友摔了一跤,然后会自己拍拍自己,告诉自己不用怕。可能是因为这个小朋友在被对待的过程中间,他父母告诉他不用怕,于是他学会了这种方式,就是自己照顾自己的一种方式。


那一刻他确实有点害怕,但是他已经学会了父母如何对待他的那个样子,父母在他害怕的时候拍拍他说,没事,不用怕,这个就是给他支撑的有力量的一个父母的样子。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是我们扮演了一个曾经的父母的样子,或者理想的父母的样子,我们学会了自我照顾。


实际上,有些心理课的练习就是让我们试着对镜子里的自己说话,告诉自己我还不错,这时候往往是我们在扮演一个内在父母的照顾者,然后再照顾着我们内在的那个有些害怕,有些恐慌和有些沮丧的孩子。


我们在镜子里边对着自己看看,可以对镜子里的那个人说话,有时候可能说话的那个人是你的内在父母的一个表现,有可能镜子里的那个人就是你内在父母的一种表现。


因此我们可以觉察到内在父母的样子,然后学会如何更好地对待自己。这其实也是心理建设的一种方式。


同样的道理, 我们在做创伤治疗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蝴蝶拍”的训练。因为在我们的双肩上面有很多的神经丛,我们可以把两个手抱起来,然后把手指放到肩膀上轻轻地拍。这样其实对自己来说是一种照顾的方式。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扮演了一下我们自己内在父母,就是一个愿意拥抱我们的,愿意很温柔的对待我们的这样的一个父母,当我们被这样对待了以后,自然而然很多的东西就发生改变了。




3、建立信任的咨询关系


有的咨询师在做心理咨询,特别是在客体关系的动力学咨询中,为什么有跟自己的来访者建立信任的关系很难呢?有时候好像没做什么工作,咨询关系就已经结束了。


其实作为一个咨询师能够被邀请进一个来访者的生活内心里边的时候,往往咨询师就扮演了一个比较好的父母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间,如果咨询师能够给来访者带来比较不错的体验,那么这个关系是值得信任的。


往往到后来,这个被对待的方式或者咨询师的各方面的东西就会内化到我们来访者的内心里边,变成了他内在的好的父母的一个意向。


很多时候来访者结束咨询以后,经常会想到一句话,如果说我遇到了一个困难,我特别害怕的时候,我的咨询师会怎么告诉我?当想到这个情境的时候,往往我们就会有力量。


这有点像是很多的孩子成长后,可能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但是当我们想到一些被很好的对待,被爱的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特别有力量的感觉。




所以,好的咨询师,能够把两个人之间所经历的过程体验各方面的东西内化到我们的心里,变成我们的一部分,替代掉我们内在的一个不是很好的父母。


这有点像是原先是一个坏的,有一个好的进去了以后就替代掉了,就像我们以前一直是责怪自己的,一直是很自责的。


当有一天我们可以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个宽容的内在父母,替代了原先苛刻的、挑剔的这样的内在父母。


内在父母一直都在,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扮演好内在的父母。


我们如何去成为好的,我们想要的一个父母的样子,往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觉察,并作出努力来改变。


cache
Processed in 0.009563 Second.